来自水下 前所未见的珍品
2012-09-22 10:01:41《杭州日报》
宝贝档案
名称:良渚文化黑陶刻符罐
等级:一级甲等文物
尺寸:高26.4 腹围25 口径12.8 底19(单位:厘米)。
描述:泥质灰胎黑陶,低口,平唇,口沿微移,短颈,广肩,鼓腹,圜底,圈足外撇。烧制成后,在其肩部及上腹部刻有亦图亦文的8个符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研究员对这些符号进行释读,将其释为“朱yan jian石,网虎石封”8个字,并称其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藏馆:良渚博物院
宝贝故事
这个陶罐是老百姓那里征集来的。
1987年1月,余杭镇水产队在南湖挖黄沙时出土一些陶石器,经余杭镇文保通讯员金观福、严国宝等同志的宣传,收集并及时通报余杭文管会。余杭文管会将此件文物采集。黑陶罐出土时保存非常好。
经过考证,这是一件良渚文化晚期的陶罐,距今约4600-4700年的样子。
它的肩部和腹部有八个刻画符号,有人认为是表意画,有人认为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曾对陶罐上的符号做出了释读,认为是“朱yan jian石,网虎石封”八个字,并称陶罐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现任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认为,良渚文化中发现了具象的刻画符号,也发现了抽象的刻画符号。但到底有没有文字,目前还一直存在争议,他倾向于陶罐上的刻符是一组表意画。
不管是什么,可以断定黑陶罐不是普通日用品,上面的刻画也不是随意画上去的,肯定有一些特殊的内涵。不管是表意画,还是史前文字,这个黑陶罐的文物价值毋庸置疑。一般陶器等级不是太高,但这件被评定为一级甲等,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宝”。
这样一件宝贝,为什么出现在南湖的溪沟里?
蒋卫东分析认为:这个陶罐不在墓葬,而出于苕溪的沉沙中,本身可能是一件祭祀用的祭品,用来祭祀河神,直接装着谷物沉下水。也有可能是南苕溪发大水,冲垮了一处良渚文化遗址后带下去,淤积在泥沙中,千百年后重见天日。
考古队在南湖周边考古后,尽管发现了一些史前人居住过的痕迹,但没有发现原生的遗址。对于这件器物的进一步详细的释读,目前还没有。
(责任编辑:王璐)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