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对话”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 读出艺术家真性情
2013-09-13 15:14:53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9月12日,作为第二届杭州“壹加艺”艺术节的重要学术展览之一,复兴之路之“南北对话——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于小河路334号快意空间开幕。
展览主要为建立南北工笔画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整合南北学术力量,融合全国工笔画探索前沿的中坚精英,集中展示代表性的当代工笔画名家的代表作。60余位参展艺术家带来近百件工笔画作,其中北方参展艺术名家有潘絜兹、刘凌沧、蒋采苹、李魁正、田云鹏、孙志钧、何家英、牛克诚、刘临、金沙等;南方的参展艺术家包括顾生岳、宋忠元、杜曼华、章培筠、徐启雄、尉晓榕、顾迎庆、徐默、王一飞、张伟民、王春生、卢勇、潘汶汛、李桐、吴扬、余宏达、梁怡等。
“复兴之路”移师南下
古人常以“丹青”作为绘画的代称,“丹”即朱砂,“青”即石青、石绿,这些都是工笔重彩画中常用的颜料。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最古老的画种,工笔重彩画最早见雏形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战国时得以普及,盛唐期至顶峰。后经衰落,直至上世纪80年代前后,在艺术新思潮的冲击下,逐渐走向复兴。
1979年,在传统工笔画艺术最为低谷时期,潘絜兹、刘凌沧、任率英等老一辈工笔画艺术家,以挽救和振兴工笔画艺术为己任,在北海画舫斋成立了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上个月,“复兴之路——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成立三十四周年特展”在北京玺美术馆开幕。该展览由北京工笔重彩协会筹备,特邀参展艺术家汇集了工笔画坛自1979年以来发展历程中代表性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无论从规模、品质及影响力来说都是史无前例。
现在,“复兴之路”将移师南下,延续之前的整体学术脉络,整合南派工笔资源,展开一场工笔画的“南北对话”。
从才子佳人到现实人物
展览在线条与色彩的铺陈中,探寻工笔重彩画由低谷向复兴再到繁荣的发展历程。这次参展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老一辈画家的身影。比如刘凌沧、潘絜兹、顾生岳、宋忠元、杜曼华、章培筠、徐启雄等,其中,顾生岳和宋忠元两位老先生从未面世的遗作,也将亮相这一次的工笔展。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秘书长金沙介绍说,他们的作品多是从才子佳人、美女先贤等古典的、传统的题材入手,那时人们对工笔画的定义大致就是这些内容。随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变革和发展,画家们逐渐在意识中加强了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和重视。这里有一些很具代表性的画家,比如何家英,他把工笔画中的人物,从古代的才子佳人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品所描绘的多是你我身边的人和事。此外,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高扬写实精神的同时,也注重对人物心灵的探索和人性的关注。
南方参展艺术家,主要由中国美院国画系及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推荐,25位艺术家,风格各异。比如中国美院国画系主任尉晓榕,常常赋予不诙谐的人物以谐趣。在他笔下,骑牛过函谷关的老子,不像大学者也不像大宗师,而是一个笑容可掬、睿智宽和、掉了门牙的老头儿;文思纵横、一梦成蝶的庄子,则是酣睡在藤椅上、把痒痒挠掉在地上的邋遢大王;而《醉八仙》则完全就是一群喝得东倒西歪的酒鬼。这诙谐性,源于画家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体验,强调个人化的闲逸散淡,玩味视觉与心理的细腻感觉,耽意于人生的愉悦和逍遥。事实上,在这次难得一见的南北工笔展上,你可以从每一幅画面背后,读到艺术家的真性情。
(责任编辑:王璐)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