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珍藏历代砚台亮相爱涛拍卖苏州首拍推出
2013-12-20 11:31:09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文章多少事,都自砚中来。
“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砚台自汉起便不知陪伴了多少文章的诞生,而这饱染诗书灵气的“即墨候”,自宋起,便不再止于“滑而发墨”。“点黛文字,曜明典章”的砚台更成为文人墨客寄予情怀之物。苏东坡一首砚铭“与居士,同出入。更寒暑,无燥湿”更是道出文人与砚台之间的亲密关系。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砚台,早已成了古今文人墨客收藏之雅物。
汉人发明了可以直接研磨的人工制墨,砚台便随着发展起来,以铜、陶、银、木胎漆砂、瓷等为材,却始终局限在汉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内。盛唐气象给了文人墨客以自由驰骋的环境,和文人息息相关的砚台也在唐代有了巨大的发展,实用之外开始追求形式和材质的美感,后世称为“四大名砚”中的澄泥砚、端砚和歙砚都发端于唐代。在形制上,唐砚突破了汉砚简单的方圆形,出现了凤池砚和箕形砚。宋人开始追求砚台石质的色彩、纹理,对砚的造型也十分讲究,据宋代唐积《歙州砚谱》记载,歙砚就有各种砚形四十多种,端砚的式样更是名目繁多。雕刻亦讲究图案、布局,并将山水画引入其中,砚台从实用器上升为兼具实用和赏玩的艺术品。
明朝初期,砚在形制上大都延续了唐宋“规矩方直”的风格,到中后期砚式造型开始趋于多样化。砚的功能逐步由实用转变为以赏玩为主,工艺观赏砚成为主流,砚雕人才辈出,雕刻纹样精致。进入清代之后,砚台与其它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在乾隆时期,砚雕工艺鼎盛,砚石的种类、形制、雕刻的技法、石品花纹的运用等都有许多创新,雕工纤巧,为历代制砚所不及。
明代陈继儒在《妮古录》说道:“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道出了文人与砚台的亲密关系。文人常与砚相伴,他们用砚、品砚,在文人使用需求和审美要求之下,砚台发展出各种造型、材质和纹饰;他们更爱砚、藏砚,对砚台的追逐,让砚台成为文房之首。一代文豪苏东坡,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甚至成为了传统绘画题材。米芾由于对砚台的热爱被称为“砚痴”,更有得砚石“抱眠三日”之趣闻。
时至今日,砚台与现代生活已渐行渐远。今人爱砚,更多的是因为砚台独有的厚重素朴之美,使其成为了好古之人对传统文人生活、文房趣味的品读之物。在赏砚品砚中放慢脚步,以怡身心。
江苏爱涛拍卖·苏州首拍“怡心堂古代砚台专场”,十分感谢怡心堂主人精选了历时宋到当代的砚台50方,涵盖四大名砚,或古朴或精美,诚邀各位藏家共赏。
重要拍品:
412 清 王养度藏蝉形砚 L.15cm
铭文:王养度藏 印文:蒙泉
说明:此砚取一块老坑削净料制作,砚石质细腻,色黑。造型构思抽象,线条婉约。以蝉为形,亦蝉亦砚,蝉头形砚池,砚颈及边缘雕波曲状。砚背以线纹琢刻体现蝉形,并与盒盖浑然天成和谐统一,手法酣畅淋漓,彰显文人气质。边刻“王养度藏”镌“蒙泉”印。随砚形配蝉形刻花天地盖,红木雕琢。盖上工致细密,起线刚劲,秋蝉的大眼以螺纹表现,十分醒目,全身以波浪起线琢刻,好似旃檀佛像的出水袈裟一般,嶙嶙峋峋。
铭者简介:王养度,清道光年间,字蒙泉,号文心,浙江杭州人。斋名蒙泉书屋,三羊斋,精鉴赏,富藏书画,有《赵孟俯行书关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卷》、《文征明王守秋声赋书画合卷》等。王养度家风久传,其“蒙泉书屋”斋名一直沿用至王文心,相传三代之久,这种情况与苏州顾文彬“过云楼”颇为相似。
414 当代 老坑活眼山水纹端砚 (配红木砚盒) 23.5×16cm
印文:演良
说明:此砚取老坑端石雕刻而成,石质细腻,整器依形雕琢起伏山水,砚面一枚天然石眼,被安排为一轮明月,层次分明,氤氲之气,意境深远。雕工极其细腻,纹饰从砚面一路随山水之势延续至砚背,云雾缭绕山间,树木、山峦、行舟、波浪如临其境,石材局部保留红色石皮。
作者简介:刘演良,男,1934年9月出生于广州市,祖籍广东肇庆,学历本科。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中国文房四宝》杂志顾问、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端砚协会名誉会长、端砚鉴定专家、肇庆市博物馆端砚鉴定专家、肇庆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肇庆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家。
417 清 陈夔龙铭太平有象砚 (配红木砚盒) L.21.5cm
铭文:雀研不容留宿墨,胆瓶随意插新花。夔龙书铭
说明:此砚以双耳宝瓶为造型,瓶口瓶颈满地雕刻回纹、缠枝夔龙纹,纹饰繁缛、雕刻精细,整器寓意“太平有象”。砚背刻有诗文“雀研不容留宿墨,胆瓶随意插新花”。
铭者简介:陈夔龙(1857—1948)清末大臣。又名陈夔鳞,字筱石,一作小石、韶石,号庸庵、庸叟、花近楼主,室`名花近楼、松寿堂等,贵州贵筑(今贵阳)人。起于寒士,官运亨通,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历官顺天府尹、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勋复辟时弼德院顾问大臣,曾反对废除科举。
423 明 莫是龙铭随形端石残砚 L 25.8cm
印文:崇兰馆
说明:此砚材质为水坑端石,质地坚实细腻,无过多雕琢,随形而制,浑然天成,只在砚背刻有铭文一段,透着明代砚台特有的文人气息,可见当时文人对古朴、简约之风的偏好。因砚台残损砚背铭文已无从考究,只清晰可见小印“崇兰馆”“云卿”两方,表明出自莫是龙之手。
铭者介绍:莫是龙(1537—1587),明代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因以为字,后以字行,字云卿,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玉关山人、虚舟子等。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藏书家,明代松江派中的佼佼者,不喜科举业而攻古文辞及书法、绘画,以贡生终,作品传世不多,而一直未受重视。工诗古文辞,书法小楷精工,行草豪逸,山水宗黄公望而别得蹊径,磊落郁葱。深于书理,着有《画说》。董其昌曾赞莫云卿的书法道:“廷韩则风流跌宕,俊爽多姿,酝酿诸家,匠心独妙”。
432 民国 蒋蓉 随身砚 L.11.5cm
印文:蒋蓉(底款)
说明:此砚由紫砂制成,呈椭圆状,砚边雕塑双龙戏珠,做工精细,寓意吉祥,砚背落有底款“蒋蓉”。附艺术家家属开具的鉴定证书。
作者介绍:蒋蓉(1919-2008),别号林凤,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洛林人。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蒋蓉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别树一格,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现任中国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设计协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
439 清 和合二仙端砚 (配红木砚盒)9×14cm
印文:东吴布衣
说明:此砚端石质,构思奇妙,雕琢和合二仙并肩站立,中间琢出砚堂。二仙容貌相似,梳双发髻,长眼、宽鼻、小嘴、大耳,互相勾肩搭背,形同兄弟,外穿大袍,砚背的袍身有印“东吴布衣”一方。
(责任编辑:王璐)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