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城一面”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冷思考
2013-12-30 09:21:43《美术报》
一个城市的迷人之处,除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更少不了令人沉醉的公共艺术。作为人文景观,城市雕塑早已成为城市公共环境中的一部分,世界各地成功的雕塑,不仅具有高度艺术欣赏价值,更能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象征。在中国,目前有成千上万的“建筑”艺术,但往往是大量烧钱,精品少、败笔多。
不久前,世界建筑艺术界的领军人之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伊亲自出山,近20件中外建筑设计大师原创作品在位于“鸟巢”的主展场集中亮相。随着两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落幕,被寄予厚望的公共艺术展并没达到预期效果,业内专家更坦言“该影响的人没有影响到”。
公共艺术缘何难觅知音?什么样的公共艺术产品能在城市空间中生存?这些问题引发了业界的思考。
在“双年展”秘书长罗丽看来,展览的最大亮点是大师们专为“鸟巢”特定区域量身打造的原创作品,参展的多是建筑艺术界有影响的领军人物,有些获得过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立兹克建筑奖。
单看名单确实令人“惊艳”:“鸟巢”设计者赫尔佐格,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澎,SOHO系列的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中国铜雕领域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市民能与一系列大师的作品零距离接触,堪称一场与建筑艺术对话的嘉年华。
“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是双年展探讨和追寻的方向。”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执行主席刘凌宏认为,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出社会的“公共精神”。以往很多城市做的建筑艺术类的展览展出,存在一个问题,普遍是一种小众的文化交易或是展览形式,与大众的联系不紧密。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研究员坦言,一线城市能读懂建筑艺术的人都寥寥无几,更别说其他地方。公共艺术必须公众参加,如何让公众最大限度地参与感受公共艺术作品,在中国显然是一道难答的考题。
“最该受到触动的,是城市的管理者。”铜雕大师朱炳仁表示,双年展的最大价值,在于直指“千城一面”现象,我们要思考,公共艺术到底该如何提升城市品质,而不是成为“视觉垃圾”,或仅仅是“阳春白雪”,城市建设的规划者对城市的内核精神如何体现?
“城市建设如何体现城市的个性,我们与大师精彩的想象力差距有多远。”罗丽表示,透过这些交流,我们更能体会,没有历史、个性和风格,只有建筑堆在一起,那是丑陋的公共艺术,真正的城市雕塑会成为“城市的眼睛”,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与城市。显然,增强公共性和艺术性,提升民众享受公共艺术的品质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王璐)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