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要走近公众、走向世界
2014-02-04 08:45:29南方日报
当代艺术已从被受众仰望的、强调理性美的文化形态,走向了具有个人艺术立场与国际性价值的文化消费领域。所以,文化如何生成、如何走近公众,成为衡量当代艺术的一种标准。围绕这一问题,是当代艺术的参与性、互动性与传播方式,这是区别于古典艺术的语义转换。
当代艺术的国际性特征
现在,有些当代艺术家竭力梦想挤进国际背景当中,挤进西方视野,以求被西方认可,领到西方的“身份证”。当他们得不到西方的认可时,又回到本土中来寻找中国元素。于是,这难免就出现了所谓的符号化问题。其实如果对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升华,譬如,对于遒劲、雄逸、飘逸、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含蓄、流动等等这些极富中国审美精神的体会;对于气和韵的把握与表现运用;这才是形而上的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将本土文化元素提升到一个境界,变成世界性的语言。像日本,对于本土文化元素的提升不限于形式上,而在于抽离思想。
目前我们的艺术很难做到国际化,最关键的两点就是:一、传播力度不够;二、类同性强。这是一般艺术家致命的两点。
回过头来看许鸿飞的雕塑艺术,他的作品我认为具有国际性的特征。如何做到国际性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共通性强、互动性强、个性强、传播力度高。这几点,许鸿飞都具备了。
欧洲对于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审美的总趋势
目前,整个欧洲世界对于具象艺术的方式、方法已经不再作为主流,这是欧洲艺术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性。西方的古典艺术之所以写实,因为它的使命是要通过绘画的方式、雕塑的方式来陈述一个宗教的故事、一个历史的事件和一个理想的或现实的世界,这是艺术依托文学性、叙事性文本所形成的再现模式。
19世纪之后,工业革命在西方展开,工业革命的信息迅速波及到艺术的问题上,就产生了对艺术固有形态的一种冲击:在艺术的具象形态中介入抽象的观念、机器的力量与生命,同样可以是艺术,同样可以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因此,当代艺术就是不断提取、提炼、演绎到抽象表达,这样一个系统过程。表现出的是以独立的审美意识来对抗传统艺术方式这样一种艺术关系。这种艺术是反文学性、叙事性的视觉图像。
什么是抽象呢?抽象不是符号化,也不是对一个形态简单变形。真正的抽象艺术是把你所看到的形体进行抽离与建构。现在西方对这种形而上的抽象的艺术更感兴趣,因为在这样抽象的艺术里可以思考更多的问题。
把话题说回来,真正去看许鸿飞的作品,不要单单局限在抽象与具象的表层问题里。要看他的作品能否打动人?所有能够打动人的艺术就是好的艺术,不管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
自然,中国也有好的抽象艺术,但是,中国欠缺的是对抽象艺术从一而终,甚至能够形成完整体系的抽象艺术家,我们看到的多数还是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徘徊的艺术。西方的抽象艺术,它是将抽象作为一个问题不断去研究,然后解决这个问题,上升至形而上的层面。所以西方国家已经不习惯具象的艺术,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国还是很多人在做具象的艺术,这应该说,还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区别,而中国的具象艺术恰恰互补了西方当代的这一块空白。西方对艺术的教学体系注重的是理念与感觉的传导,他们已经将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艺术进入生活,进入公共空间,进入互动,这是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从这个层面上看,许鸿飞的艺术具备了当代性。
许鸿飞雕塑的“肥”与西方雕塑的“肥”不同
国外很多关于“肥”的题材的雕塑,我觉得那种“肥”与许鸿飞的雕塑中表现的“肥”是不一样的。国外的雕塑对“肥”的表达其实是带有嘲弄性的,但许鸿飞的雕塑之“肥”的特点,是以一种“反差”的形式切入。他用这种“肥”的形象来展现胖人们的姿态、自信,阐述一种生活态度。现在主流生活审美中以“瘦”为美,这是人类生活审美的一种取向。但是艺术可以逆反人的认识而深化到另一种解读方式里。许鸿飞的“肥女人”雕塑到意大利、到澳大利亚,那里的公众非常喜欢。他们领悟到原来中国人对“肥”持有自己的观点;原来“肥”女人可以这么欢乐、这么自信;原来“肥”的形态是人类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快乐。说得更深一点就是,许鸿飞针对当下生活审美意趣陷入盲点嘲讽的情况,特别用一种赤裸裸的、暴露的形态出现,从而把这种嘲讽推向了极端,推向了快乐!也因此,迅速让外国观众找到了人性的共通性。
我们长期输入到国外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各种扭曲变形人物形象以及怪胎等,这类作品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对外国人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误导;除此之外对中国的艺术的印象,就是当代艺术之前的纪念碑式的艺术形态。是许鸿飞的到来,才使外国朋友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别开洞天的一面。
逆反者留于历史,保守者被历史遗忘
许鸿飞在雕塑界是逆反者的形象,不顺应既有或者继承固有的模式。从历史上来讲,但凡逆反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会遭到所谓正统者的压制,历史上均如此;但是逆反的人总能进入历史,而保守的人总是被历史所遗忘,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当下学院体系对许老师的作品不表态;像我这般四五十岁年纪的人群不排斥;而年轻一代的人没有反感,觉得挺喜欢;但是对于特别老的一代人,他们持有不同的看法。当然他们对于中国的雕塑艺术是有一定贡献的,将西方的造型、方法引入中国,迅速提高了中国的造型水平,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当他们功成名就之后,站在他们那一辈主张纪念碑式标志性的意识形态里面来看现代艺术,思想渐渐开始保守。这种保守的意义何在呢?首先他需要保留自己的价值,保持地位不被消解。其二需要保守住自己的艺术永远占住制高点,但是历史在前进,艺术在变化,不可能由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主导。
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多种面貌:包括装置的、抽象的、多媒体等多元的形式,甚至出现了很多跨界的方式。什么是跨界呢?就是超出界外。第一是材料超出界外,像许鸿飞用翡翠来做雕塑就是跨到了工艺美术的行列;还有一种,将声、光、电运用到雕塑里面,跨界到科技领域。我感觉到跨界很重要,因为跨界与交叉才能出现新的东西。
保守的艺术还是有它一定的价值,如果说它具有相对的价值,可以保也可以守。打个比方,古罗马的雕塑,你能够推翻它吗?文艺复兴的东西你能够推翻吗?推翻不了,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历史的高峰。但是如果因为占据了这个历史高峰而排斥其他的新的东西,这就是狭隘。我比较赞赏钱绍武老先生,他就很开放,不排斥新的东西;包容,乐于接受新事物。
艺术走近公众,是当代艺术的使命
艺术走近公众,有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公众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一是艺术家如何使自己的艺术在公众中产生影响。这是文化如何在人文空间中生长,如何引领大众的问题;也是艺术家如何确立自我身份和价值的问题。
因此,当代艺术必须找到具有世界的共通性,在共通性中阐发艺术家的感知度,传达出艺术家的经验反应和语义个性。当代艺术的性质不能仅从形式、手法、观念来阐释作品的意义,是否能够对以往的艺术形态有一个概观,并从中发现自我的契合点,是当代艺术家能否提出自我的艺术主张之关键。这种主张恰逢适土,才能得到长足的生长。这个适土就是—公众。我认为许鸿飞是这片适土的拓荒者,相信在这片相对荒寒的土地中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雕塑》杂志执行主编。)
(责任编辑:郭雯)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