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定不能“指鹿为马”
2014-02-14 08:34:44《北京商报》
万万没想到,苏富比上拍的艺术品也能有假。看到《功甫帖》事件,觉得自己之前受过的骗都是浮云了。这个叫刘益谦的哥们儿,花了5000多万元人民币从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买到苏轼的《功甫帖》,刚到手3个月,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突然质疑这个书帖是晚清时期的伪品。一边是有300年历史的老牌拍卖行;一边是德高望重的大型博物馆,连他们都能陷入真伪之争,我们这等草民也就只能任人鱼肉了。
曾经看到一组数据,画家一生中不过创作3万-5万件作品,而像近现代书画名家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被伪造频率较高的人,他们的作品一年内的流通次数能达到30万次。30万,画家每天不吃不喝不睡画上100年也未必能有30万幅画。
相比刘益谦,回顾自己的受骗经历,深感自己已是被眷顾的藏家了。毕竟自己只是看上拍卖公司图录上的藏品去现场却没有上拍,问后才知道艺术品只是为了宣传才上图录,只是空跑了一趟;毕竟我只是被假的鉴定专家忽悠、被假的鉴定证书蒙骗买了赝品,毕竟我只是在拍卖场上买到假货。至少我知道自己买了赝品,而《功甫帖》的真伪,争论了半年,至今未有定论,各位收藏界人士都要上来说一句,有说是真的、有说是假的。估计只有让苏轼回魂才能把这事儿给了了。
收藏给人带来无尽的乐趣和可观的经济回报,也带来各种各样的痛。据说国内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民间制假分布区,这些区域以制造某一种类的艺术品赝品逐渐被公众所熟知。例如,天津鼓楼地区临摹的假画、江西景德镇周边的明清官窑仿品、河南伊川的青铜器仿品等。
艺术品真假不分就算了,艺术鉴定机构也良莠不齐。随便一个琉璃厂的商店就能搞文玩鉴定、随便一个人戴副眼镜就是鉴定专家,只要有钱就能拿个鉴定证书。建立一个可靠的第三方文化艺术品评估机构有那么难吗?欧洲艺博会用27年的经验已经树立了一个榜样,作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顶级艺博会,在博览会对公众开放之前,来自世界各地3万多件展品的真伪、质量、品相,都要接受29个领域约175位国际专家的严格鉴定和评审,这个过程就要耗去2184个工时。在评审期间,无论是参展商抑或其代表人均不得进入展厅现场,以便于评审委员能够自由表达意见,确保评审的完全公正。如果艺术品制假没办法杜绝,那么能不能起码有个靠谱一点的鉴定机构,让我们这些藏家不再“步步惊心”。
(责任编辑:王璐)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