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臆造”伪作辨识
2014-03-31 08:41:30《美术报》
图1 林风眠疑伪成品
图2 林风眠真迹
图3 元代高克恭疑伪成品
图4 元代高克恭真迹作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依我个人的鉴定经验以为,名家书画近乎是“精神产品”。它不像黄金、宝石那样可以纯用仪器来检测其优劣与真伪。正因为在近20年以来,社会上流通的名家书画可以带来增值、发财效应,所以社会上许多“业外人士”对名家书画存在着盲目崇拜与追捧心理,甚至于曲解到经常听到有人戏称“市场好了,连垃圾都能当宝贝卖”,也因此让古已有之的书画“臆造”造假术至今依然如鱼得水。
剖析世间如此层出不穷的“臆造”书画的缘故,我以为正所谓“见识”之道理,即“见”者“识”,反之,不“见”者不“识”。因此造假者钻的正是那些收藏爱好者或仅以投资为旨宗的参与者们知识与经验不多的空子,这类伪作很可能会让一些胸“无”成竹的人暂时失去评判标准,造成识别上的“迷茫”感,而导致上当受骗。当然,造这类伪作其中也有作伪者认识与能力所限的因素。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该类型伪作在被赝造到题款时,有些时间款会署在当局名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初、中期阶段,也较易给人造成“该作品系当局名家在艺术风格尚未成型时期所作”的错觉。
“臆造”造假的伪作现在市面上较常见,有“随意”与“更名性克隆仿造”两种类型,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解:
随意型的“臆造”
随意型的“臆造”占“臆造”伪作的比例最大。近几年市场较好,不论古今书画,几乎随处可见它们的踪影。如前些年在中国某地一家拍卖会就曾上拍过这件署名林风眠的画(图1)。尽管此画的纸质已经发黄、发脆,画面上布满了暗赭色的水渍与污痕,可我一看画中的笔线与造型,就感觉它完全像是用硬笔类绘画工具画出的类似于初级素描的成品,较少笔墨气韵这些“东方元素”,更看不出它有多少大名家的风范。一入眼我就视它为不需多作推敲的“臆造”之物。此外,细看此画组合的名款与印鉴也较为异样:名款似是早期的楷书体例,印鉴却是该画家晚年的常用章。图2是林风眠的真迹山水画作品,此画笔墨、色彩简括而肯定;笔势沉稳,造型上也着重于意趣表达而非图1的“谨毛失貌”与低级格调状态;程式美加上符号化风格十分显出;左下角的款印效果更是非常理想妥帖。相比之下,图1成品好像连林氏艺术的边都没有沾上,它只能属于低档商品画。以至于从某个角度上说,书画的“臆造”造假对被仿造者的“伤害”更甚于消费者。
更名性克隆仿造
“更名性克隆仿造”的“臆造”造假与我以前说到的绝大多数力求和某作者的某种风格或母本尽可能接近的作伪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或说恰恰相反,它根本上是力求“不同”。或者说它是近乎于“张冠李戴”式的造假,即克隆或仿制的是A名家的具体某母本或风格,但署的却是艺术风格迥异的B名家的名字。这样的“臆造”作伪方式,一是对造假带来操作上的便利,二是赝品能在某种程度上转移某些辨识者的视线,像那些不太专业的或非专业的收藏爱好者一见这类东西,一心只想着“捡漏”而又找不到鉴别真伪的方法,那就只能被蒙骗了。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北方的收藏者对南方的地区性名家不一定个个都能很了解;反之南方的收藏者对北方的地区性名家也难以做到全部“了然于心”,而许多人又都觉得书画有“地区差价”可以带来效益。所以,近些年“更名性克隆仿造”的当代名家的“臆造”作品常常是跨地区地抛头露面,杀伤力也不小。
以数年前在某拍卖行春季拍卖会入拍并被人购买的此件图3署名为元代高克恭的山水画为例。这是一件近9平方尺的大画,画上有署名清朝皇帝乾隆、明代书画名家沈周等人的题跋,还钤盖有一方“皇帝御览之宝”之类的大印章。按理说要鉴定此画的真伪,对于具备一些中国古代美术史常识的专业人士来说一点都不会费力,只要数秒钟就能察觉到它的漏洞所在。该图画面是以方笔、硬质的“北宗”技法入画,而它署上的是非“北宗”派画家的“高克恭”之名。这说明该成品的操作者是模仿了马远或夏珪的风格造出了这件成品,署名之随意简直是到了将传统山水画南、北两宗的定义做了个阴阳颠倒的举动,属典型的“臆造”本质。根据我国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对“山水画源与流”提出的“画有南北宗”的论点,其大意是,凡以大小斧劈皴为主的适合表现北方坚硬类型地貌特征的山水画技法画的画属“北宗”;凡以米点、披麻皴等适合表现南方松软类型地貌特征的山水画技法画的画系“南宗”。元代以降的历代书画著录,皆称元代画家高克恭(1248—1310)系一位属“南宗”派的代表性画家,其山水画直接秉承了宋代米芾父子与巨然、董源的松润而洒脱的笔墨风格,请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图4高克恭标准件真迹,正所谓“不看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这里,我要请广大藏友们注意,“臆造”的古画之所以常出现,那是客观上凡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书画名家创作的真迹存世量已是少之又少,个别书画家甚至于连一件真迹都没有流传下来。难免造成数百年间在民间从事鉴藏工作的人有极少的机会能真正近距离接触到真实的古代书画作品。尤其是当今的收藏爱好者们对高古一些的署名为某名家的书画作品心里更是没底,找不到具体风格特点作为鉴定标准,有不少人根本就不是理性地购藏,而是抱有“赌”或附庸风雅的心态。由此说来,我们应该对出现在市场上的任何一件古代书画都更要加倍警觉。
对于至关重要的真伪辨识而言,那就是再简单不过的书画辨识真理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责任编辑:王璐)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