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式

吴晓明在开幕式上
2015年4月24日上午10:00,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办,浙江大学艺术学系承办的“书通神明——吴晓明书法展”开幕式暨“书法与人文”学术座谈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西溪美术馆隆重举行。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锦炎、浙江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台州籍杭州文艺家联谊会会长连晓鸣、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楼含松、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如平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书法家、画家、理论家、学者、教授一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与研讨会由浙江大学艺术学系教授、主任黄厚明主持。
开幕式和研讨会中薛永年、罗卫东、鲍贤伦、曹锦炎、任平、徐三见、楼含松、金晓明、池长庆、汪永江、胡小军、周明聪、郑一增、许山等专家学者及友人围绕吴晓明书法所呈现的特点及对当代书法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
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如平
罗卫东副校长从治学、为人方面高度肯定了吴晓明老师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绩。
鲍贤伦主席详细探讨了吴晓明书法的取法来源、审美倾向,并对其中可改进之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薛永年教授认为吴晓明是走学艺相融的道路,一方面吸收书法学科既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通过金石学、文字学上溯至民族文化的本源,并以此倡导日常书写的回歸。他的大字气势磅礴,小字章草也别具一格,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貌。同时吴晓明在书法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对大学书法学科中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模式的构建也提供了启示。
曹锦炎教授则认为浙江大学的书法专业要坚持走人文的道路,从吴晓明书法展中我们看到了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楼含松教授从浙江大学的学术传统出发,指出吴晓明的治学从艺道路有着鲜明的特点,希望吴晓明能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
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平教授肯定了吴晓明对古文字书法的研究和创作的成果,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徐三见教授作为临海的杰出学者和书画家对吴晓明的人品和书法做了高度的肯定。
浙江大学艺术学系的老师金晓明、池长庆、胡小军、汪永江分别就书法观念的构建、学艺关系、人书关系、书法品格等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黃厚明教授认为吴晓明的书法呈现了学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这正是浙江大学艺术学科所需要倡导的学风,并对当代书法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启示,是艺术学系年轻学者的代表,希望展览的系列活动能有更多的学者和学生参与。

研讨会现场
此次展览以“书通神明”为题,吴晓明介绍由来时说,我们日常书写的汉字,从造字到使用始终都有一种沟通天人关系的功能隐含其中,体现出先民对文字的尊重和敬畏,今天的书写也仍然要回归这样一种文化,而不是脱离或超越这种关系。在这样一种认知下,吴晓明选择了一百余件书法作品,其中多数为金文大篆和章草作品,体现了他对于文字源起时期的寻访和深厚的文字学功底。展出的作品中,还有大量的作者手稿、笔记、日记和手札——在毛笔书写日益为人们所陌生的今天,出生于70年代的吴晓明仍然坚持以毛笔作日常书写,在经年的书画史研究中,他以书为学,由书法而文字,由艺术而文化,在对金石学、文字学的研究中坚持以毛笔作记录、以日常书写为依归,由理及道,以无数的笔记垒就了他的治学之路。
浙江大学的书法专业虽然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但有着深厚的人文渊源,吴晓明作为杭州大学历史学文博专业毕业的学子,熏染古越钱塘文化,秉承浙大文脉,又游学于京沪两地,在学业上不断精进,书法方面趋古为新,并以日常书写的方式修习书法,形成了大气朴茂,古雅静穆的面貌。
据悉,展览期间还将围绕“书法与人文”的主题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儿童经典诵读与书法修习、“书法与人文”座谈会、“书法与修身”学术讨论会会、“马一浮书法及书学思想”学术讨论会、“取道互逆——中西现代书画交流史”学术讨论会、“书法与思想”学术讨论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