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本月,一场大型公开展览让中国建筑届一直非常低调的某学院一下子火了起来,似乎不在朋友圈刷个屏都不好意证明自己具有“实验性”。 在展览多如牛毛的今天,什么学院能有如此魔性?…
“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本月,一场大型公开展览让中国建筑届一直非常低调的某学院一下子火了起来,似乎不在朋友圈刷个屏都不好意证明自己具有“实验性”。
在展览多如牛毛的今天,什么学院能有如此魔性?答案就是近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它以“如画、材料、椅房、批判/混响/边缘、建构、观绘、书写、虚无/城市”八个板块首次全面展示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建筑”的教学探索。
这所学院只有十年历史,但江湖传说特别多,因为它一直在搞全新探索。“其实我们建筑艺术学院有点神秘,大家可以在某个毕业设计小型展里看到一点点,但它在做什么事情,是什么样的状态,则一直很少透露。这次借助这个大型展览,第一次将整个建筑艺术学院本科教学最有实验性的部分全面面向公众,让大家看一下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2015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澍说。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2015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澍(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建国认为,中国美院的建筑艺术学院能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并有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筑艺术学院‘掌门人’王澍及其教师团队面临当下中国城乡建设及其巨变对本土化与国际化导致的文化断裂进行批判,以及对中国乡土重建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建国(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中国城市化几十年,诟病与良机交织出现。“‘城市蔓延’是个挺难听的词,”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MIT建筑系前系主任张永和对此词的解释是:城市是胡乱了生长。“城市蔓延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把人的位置挤到边上,主要的交通是为了汽车,建筑的都是物体,没有城市肌理。”这种无序的空间是不是今天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北京人,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不接受‘是’作为答案的。”
在科技不断涌现、社会认同混乱和环境危机严重的年代,讨论建筑实验如何保持人文批判性,从而引领具有文化持续力的生活方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对社会危机的反思与应对。对此,王澍一直在思索并持续致力其中,他的个人实验经过教育的加持后被则赋予一定期待:能否缓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某些尴尬?
“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开幕式现场(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张晓君 010-84599275-801bjb@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8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5]1282-139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