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邮箱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雅昌上海-世博 > 展览 > 正在展出 > 正文

“闳约深美”陈佩秋艺术展

城市上海 -
地点杨浦区黄兴路1818号11层
时间2017-08-18~2017-09-18
“闳约深美”陈佩秋艺术展,共33点击查看组图

文字:徐建融

九十五岁高龄的陈佩秋先生是当今中国画坛的泰山北斗。四十多年来我受益于陈先生的指点,深感他的人生和艺术如玉树临风,青春永葆。而其精神不外乎二:一是创新,二是要有难度。“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需要创新,自无可非议。但陈佩秋进而认为,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志,不仅仅在于“新”,更在于“难”,只有当你的创作不仅是新的,而且这种新的境界是别人难以企及的,你的创新才真正具有艺术史的意义。否则,“创新”不过如昙花一现,无法承受时间的考验。
 
陈佩秋认为,创新应以传统为基础,但创新的实现却不是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所能完成的。她对传统的评价,始终以宋代为最高,而对元代以后则持总体“走下坡路”的观点,理由正在于宋代的绘画注重生活,而元代以后则明显忽略了这方面的功夫。
陈佩秋还认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处在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以西洋绘画为参照系,扬中国画之长,避西洋画之短,取西洋画之长,补中国画之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以表现技法而论,通过长期的自觉比较包括与西方画坛的接触、交流,她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画的用笔是所长,以尖齐圆健的毛颖写出的线条,具有刚柔、疾徐、枯湿、浓淡的丰富变化,而用色则是所短;反之,西洋画的用笔是所短,以坚硬扁平的油刷抹出的块面,缺少抒情写意的独立审美意味,而用色则是所长,复杂的色阶、色相、色调的层次变化,远非中国画的“随类赋彩”所能奏功。因此,以骨法用笔为根本,如何融汇西洋画、尤其是印象派绘画的光色变幻之妙,成为她八十年代前后艺术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外,在造型取象、经营位置诸方面,她对于西洋画的有意识汲取也是显而易见的。

读陈佩秋的作品,无论山水也好,花鸟也好,抑或规整也好,写意也好,青葱碧绿宁静致远,总给人一种玉树临风般的潇洒俊爽之感。无论取材、形象、章法,抑或用笔、落墨、设色,总是那样地温润晶莹,既不追求生僻艰奥的情调,也不尚慕艳靡都丽的风华。这种玉树临风般的审美品格,首先反映在她的笔性墨韵中。传统笔墨相对地注重一个“毛”字;陈佩秋的笔墨却反其道而行之,讲求一个“光”字。她认为笔墨必须严格地依据对象的质感、量感、运动感来控制轻重快慢、枯湿浓淡的顿挫提按。这样的笔墨既是光洁的,但同时也必然是坚韧而结实的。
  
陈佩秋的章法固然有合于传统图式的,但更多的、真正属于她个人创格的则明显地突破了传统,避简趋繁地于至密处求至疏。她的山水,或一水横陈、奇峰耸秀,或上不留天、下不留地。所考虑的不仅是画面形象的完整和独立,更是画面结构的完整和独立,使典型的形象在典型的环境中凸显它的典型性格。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点击查看
昵称 验证码

野生于江苏沛县,祖上是北平的贵族,民国初年,顺京杭... [详细]

袁志山,194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6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详细]

井士剑,1960年生于辽宁黑山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详细]

“与艺术共生”是阆风艺术一贯追求的理念,也是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原则[详细]

奥赛画廊具有八年油画收藏经验,加之专家和收藏家等的帮助,兼容并蓄,坚持专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