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邮箱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雅昌上海-世博 > 展览 > 正在展出 > 正文

“低调的奢华”吴毅艺术大展

城市江苏 - 南京
地点南京市秦淮区剪子巷50号
时间2018-04-13~2018-06-13
开幕2018-04-13 14:00
“低调的奢华”吴毅艺术大展,共10点击查看组图

低调的奢华——吴毅的艺术人生

吴毅是谁?谁是吴毅?估计如今在内地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了。

2013年金陵美术馆开馆展,一位做设计的朋友在吴毅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作品前驻足观看,连连赞叹:“画得透彻,让人激动!”我恰好路过,暗喜,这是我选的作品。说实话,彼时,吴毅何许人也我尚不十分清楚,问过几位同行,也都只知其一,或含糊其辞,毕竟,他离开时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尚未工作。于是上网查,有了吴毅先生大致轮廓,尽管信息不多,但颇有份量。刘海粟大师曾多次题词、撰文赞其艺术,比如:“画弟子吴毅,画笔浑涵汪茫,以古为新,为中国画坛崛起之高峰。”再如中国当代艺术的倡导者,著名美术批评家栗宪庭在上世纪1980年代发现吴毅,认为他的艺术与当时流行样式不同,在《美术》杂志1982年第7期开辟专栏,并发表吴毅论文“神形琐论”,其中代表作《山高水长》为封面。吴毅一时名声鹊起。几十年后已经成为中国艺评界大佬的栗宪庭仍称吴毅“当今海内第一流画家”。陈丹青呢?不停抛出“砸文”,针砭时弊,满眼问题的丹青先生面对吴毅则一脸温情,与其对待木心先生的态度相似。他多次撰文对其艺术表达无限敬意,说:“这个时代只有吴毅有资格代表中国最优秀的文化精华向世界展示,大气磅礴,通古代精神。”

吴毅何德何能?有什么特别魅力?让刘海粟、栗宪庭、陈丹青、柯文辉、邵大箴、刘曦林、程大利、王鲁湘等人不间断为他发声。这些人是何等心气?何种见识?他们的挑剔与广泛的影响力众人皆知,面对吴毅却不惜笔墨,不吝溢美之词,而且几十年不改主意。我想,这与传统文人的良知有涉。至此,我有了走近吴毅先生的想法,与这位曾经的南京书画院前辈照面,梳理他的艺术实践,举办他的画展,呈现他几十年的艺术成就。为此我参加了2017年10月程大利先生主持的永嘉论道,七十岁以上的老先生有邵大箴、吴毅、奚静之、刘曦林、柯文辉、沈蓉儿、程大利、龙瑞、夏惠林,还有著名学者王鲁湘、纽约华美协进社美术馆馆长海蔚蓝等二十余位学者,围绕吴毅先生的“象思维”论,开了整整七天的讨论会。之后,在南京我们又有3次长谈,吴毅先生的艺术与人生逐渐在我脑海鲜活呈现。

吴毅祖籍珠海,1934年生于日本,1937年随父母迁居澳门,他自幼喜好艺术,曾获得澳门中小学书法比赛第一名。1948年移居上海,翌年考入华东军政大学,毕业后在部队任教官,业余时间开始复习文化课。1958年在部队考入南京艺术学院。至此,他如一只迷途的鹿,长途跋涉,东寻西找,终于冲出一片片丛林,找到了属于自己栖息的家园,南艺成为吴毅的理想国。他师从陈大羽等名师,刻苦习艺,废纸三千,从不怠慢,因一幅习作往往反复十数次,甚至过百,所以耗费大量宣纸,被同学戏称“纸老虎”。他的夫人沈蓉儿正是当年的同情者,怕吴毅“断粮”,把自己的宣纸无偿奉送。久而久之,感谢发展为感情,纸为媒。除去绘画,他常泡图书馆,那里藏书藏画丰富,让吴毅如进宝库,贪婪饱览,恨不能浸润其间而不离开须臾。缘于此,他自然疏离了许多热络的活动,被称之“只专不红”,幸得系书记理解,才免于沟坎之绊。大四时,他成为年级大班班长。陈大羽先生每谈及这位弟子,喜形于色,在多个场合夸奖吴毅,并寄予厚望。

一块金子,即便被风沙卷入泥沼,只要有光出现,它便会闪耀隐藏的光芒,教人注目。大学毕业后的吴毅在一家公司做设计工作,但他的艺术很快进入亚明先生视线,亚老大加提携。1979年文化部邀请全国老中青三代优秀画家进京艺术交流,江苏仅有三位受邀画家,幸运的吴毅随亚明、宋文治先生到颐和园藻鉴堂作画。在那里创作是什么概念?如今您在百度点“藻鉴堂”三个字,立马出现各大拍卖公司拍品,诸如李可染、黄胄、叶浅予等作品,落款均有“作于藻鉴堂”字样。足以说明,此地非彼地,非一般之地,它是重要的艺术交流平台。那里大师、名流汇集,吴毅如鱼得水,室内画水墨,室外画写生,当然也观摩大师挥毫,大师也常观看青年画家作画。李可染先生夸奖吴毅用墨极好,刘海粟先生更是青睐有加,坚持带他去黄山写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个月后,吴毅告别师长们,提前结束这次宝贵的交流机会,离开藻鉴堂。他跟随海老登黄山,画黄山,谈黄山,大师耳提面命,吴毅画艺精进,得一批佳作。刘海粟大师甚至把他的部分速写留在身边,喜爱至极。黄山之行,吴毅与大师结下浓浓的师生之谊,深受鼓舞,终身受益。

1980年南京书画院成立,因吴毅在美术界的影响力自然成为了第一批专业画家。他有了更多创作时间,便立志走遍名山大川,师造化而为山河立传。吴毅赴甘肃、去青海、游敦煌、访川藏、登昆仑顶峰,得《莽昆仑》等一批佳作。“作者激情抛开平时本我,拥抱空前大欢欣,爝火明怀,彩虹入脉,神飞八极,造化在手。几十年徘徊、寻探、苦待、挫折,废画三千,焦灼、迷惘、喜梦,仙宫陈酿,长夜不眠,超逻辑的艺语童言,无从追忆的七情扣门,一逝不归的短暂春光,百味一锅,接应不暇,笔的旋舞,迟疑分秒,贻恨终身,不及思量,只好信任主导他的诗性冲动,人、画之间针插不进,戛然而止,增减不得。《莽昆仑》为时代的扛鼎之作。”著名文艺评论家柯文辉如是说。当我看到原作,竟是一张四尺整张纸所画,作者胸怀宇宙、俯瞰自然、鼎立山川、洪荒之力、苍茫万象、崇高而豪迈。此乃小画大气象也。

刘海粟先生欣然撰文:“吴毅在技法上不师一家,对沈石田、吴仲圭和清初四王的线条,都认真作过分析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综合升华,排斥。对我的画法也能入能出,从不依样葫芦。心胸、胆识、气度、学问,本来因人而异,笔笔像老师,便不是好学生。吴毅写南国风光绵丽深邃,秀而不薄,云蒸霞蔚,草木清华;画西北高原沉稳厚朴,雄而不粗,放而守法,以质胜华,有历史感。他把自己的向往、阅历、赤子之情,都溶化于笔墨之中,挥洒到笔墨之外,线条犹如琴弦,颤动着壮美旋律和乡土诗情。雕饰纤巧,是他洗刷的对象,而渴望达到气韵生动,自然高妙,无迹可寻的境界。看了他的作品,很欣慰,也很振奋。”(节选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吴毅山水画》前言)

陈丹青看了这批作品则说:“这是吴老师的心血,将来要进博物馆的。吴老师追求的是山水的真貌,即本质与灵魂,气度大,如果石涛活过来的话也会吃惊的。”对于吴毅艺术的探索,老中青三代人皆予以肯定,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亦可视为英雄惜英雄。

面对成绩,他并没有陶醉其中,依然“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诗作画,终日不倦。他的家里不断有国内各地画家寻访取经,陈丹青出国前便是常客,跑的最勤快的当属董欣宾。董欣宾第一次听说吴毅源于刘海粟先生的嘱咐,先生让他一定要认识一下才华洋溢的吴毅。看到吴毅作品时董欣宾异常喜欢,说:“他的画一平方厘米可以找到24个层次,线条玄妙,功夫奇绝。”相识后自然成为吴家常客,吴毅出国前他要大摆酒席拜师。吳毅笑答:同出南艺还是以朋友相待为宜。吴毅与夫人古道热肠,无论谁来,皆热情接待,切磋技艺,交流体会。也有被送出门的客人雅兴未尽,重返再叙,直至深更半夜,忘而不归。

1984年6月,吴毅携夫人到日本探亲,结识日本艺界著名的“三座大山”其中两座,平山郁夫、加山又造,交流与切磋艺术的几个月时光很快飞逝。他又收到了美国友人邀请,11月去了美国。此时已经定居纽约的陈丹青接机,并开始陪同吴毅夫妇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吴毅进入学习、对比、研究模式,并决定留下来,“让我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我。”这个消息很快传回国内,大羽先生无不遗憾,之前他曾数次力邀吴毅到南艺任教,并期待他的无限未来。至今,吴毅每谈及刘海粟、亚明、陈大羽等老师,念念不忘师恩。

因为追求的艺术是最高标准的,这个目标不一定在你有限的生命里达到,天荒地老不计年。我的目标从来就不是为了超过某个人,是想在我们民族绘画中树立一个里程碑“。这并非一个”小目标“呀,但此话竟出自一向谦和、儒雅的吴毅先生口中。纽约毕竟不仅仅有诗,有远方和博物馆,还有生活和诸多问题。最初的日子里,吴毅招收学生传授诗词、绘画,夫人则到华人小工厂打工。令学生们不解的是,吴老师宁可收有限的学费,也不肯随便出售自己的作品。其时,纽约苏富比公司曾一次买下他十件作品,南京画店,南京文物商店都曾收购他的作品。吴毅认为,如果想发财,就去做生意。好的作品一定要给识得它的人,才安心、放心。至今,这个观点不变。回国探亲时,他曾在南京某画店见到自己旧作,当即买下。店主事后才知道他是作者,追悔莫及。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吴毅往返古今中西,开始尝试丙烯与水墨融合,将西画厚重感与水墨笔法气韵相结合,实验新的可能。

身在海外,他无意间成了一位”隐逸之士“,阅史料,探求文化源头,坚定文化自信。吴毅虽远离故国,心却始终朝向传统文化,创造性提出”象思维“美学观点,寻求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试图建造中国山水画新体系。这个庞大工程需要深掘地基,筑牢基石,”象思维“导引他攀登山水艺术高峰。其间吴毅创作了”天地盈正气“”天地玄黄“”华光万里“”红梅晴雪图“”井岗茨坪“等作品。远观山势雄伟、视野辽阔;近看细密繁复、水墨淋漓、苍茫深厚、依山傍水、气势磅礴。天地之间流淌出原初之气,山川壮美之象,人与自然和谐之声。恍兮惚兮,混沌玄妙,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山高水长,宏伟壮丽,中国气派。

纵观百年中国山水谱系,群山环绕,南北呼应,俊峰林立。吴毅南人北相,南北融合,揽独有之艺术境界,持自觉之文化追求,超凡脱俗,雄居群峰万壑之间,卓然出众。这些巨制不仅是吴毅个人的异国低吟,亦为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熔炉中冶炼出的精华,更是传统水墨艺术的现代选择。他虽远在纽约,但其艺术高度仍无法被国内当今喧闹画坛所覆盖。

吴毅并不孤独,他的艺术实践逐渐进入了艺术机构与艺术收藏机构的视线。2008年5月,纽约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和吴毅先生创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协会联合举办”承传与现代·吴毅中国水墨画展“,召开”中国水墨美学体系国际研讨会“,吴毅宣读其论文《中国水墨的审美意识》,至此,他完成了”我了解世界“,开始实现”让世界了解我“的心愿。

101岁的洛克菲勒于2017年3月在睡梦中走完传奇的一生,他不仅收藏价值10亿美元的西方大师作品,还创办的纽约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该机构门槛之高,世人皆知。画展开幕时,旅美著名艺术史学家沈揆一教授告诉吴先生,二楼前排就坐的几位是洛克菲勒家族重要成员。有趣的是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何慕文先生,原来有重要公务已经决定不参加此次活动,但最终还是设法到会,而且参加了连续两天的讨论。除该艺术博物馆馆长等国际嘉宾,国内著名评论家朗绍君、水天中、程征、林木、陈履生等在讨论会上均高度评价吴毅的艺术成就。

身在纽约,吴毅深受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关怀,亦常应约参加那里的活动。当副总领事王先生在吴毅画室见到他的巨幅作品《红梅晴雪图》那一刻,曾激动地说:“这是国宝。”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访美,总领事馆代表外交部与总理办公室安排这件作品随朱镕基总理专机携带回国,捐给国家。为此,有关部门安排他参加了总理接见。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吴毅先生如今在家乡真的没有多少人相识了。我不禁想起过去的几十年,李青萍、赵无极、常玉的再生,无不浸透着台湾艺术界、艺评家、艺术经纪人的智慧与睿智,商业的操作并不影响他们对大师的尊敬与崇拜。他们在几十年前就宣称,把常玉运作成功后再推送到具有更大文化空间的大陆。他们做到了!帮助大师走完他们自己无法企及的身后之路,替他们划上完美的艺术人生句号,功德无量。近年来,吴大羽重返人们视野,我们稍加打量就会发现,这其间也充满了台湾同胞的发声。

至此,我终于明白,栗宪庭、邵大箴、陈丹青等大咖们缘何对吴毅不吝高调且奢华的溢美之词,与其说他们几十年来始终赞扬一位艺术苦行僧,不如说是对一位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精英表达的敬意,而那些文章便是他们自己在内心深处操持的精神仪式,借此发出“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的知识分子良心之叹。他们多么希望“我等相见已相识,知晓先生家乡来”。在还原一位真正优秀艺术家的价值时,文化界人士们的竭力推介之外,也夹杂着他们的期许。见贤思齐,金陵美术馆亮出态度,研究与展示吴毅个案,亦是把这一代艺术家与刘海粟、傅抱石、陈大羽等前辈的文脉相链接,留给下一个100年,待后来人续写。

八十五岁高龄的吴毅先生离开故国34个春秋,今携夫人回到故里,带来他的艺术与我们分享,这些作品承载着超越时空的定力与自信,还有一片丹心,宣誓着他追根溯源后的艺术新生。他一生漂泊,但其心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律动,且始终不渝。他低调地践行,让传统艺术新生;他低调地生活,让自我超然。这种低调何尝不是另一类奢华呢?“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不以其自生也,故能长生。”

人生如梦,韶华易逝,转眼百年;人生永恒,刹那芳华,作品为证。

金陵美术馆馆长

南京市艺术研究院院长

刘春杰2018.3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点击查看
昵称 验证码

野生于江苏沛县,祖上是北平的贵族,民国初年,顺京杭... [详细]

袁志山,194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6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详细]

井士剑,1960年生于辽宁黑山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详细]

“与艺术共生”是阆风艺术一贯追求的理念,也是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原则[详细]

奥赛画廊具有八年油画收藏经验,加之专家和收藏家等的帮助,兼容并蓄,坚持专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