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邮箱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雅昌上海-世博 > 展览 > 正在展出 > 正文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楼森华 王冬亮书画双个展

城市浙江 - 宁波
地点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天工路999号
时间2018-06-26~2018-07-25
开幕2018-06-26 19:00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楼森华 王冬亮书画双个展,共12点击查看组图



钝滞之盈

文/花十三

此时此际,于宁波水墨艺术馆联袂举办双个展的楼森华、王唯山,是两个正处在思想上、艺术上脱胎换骨阶段的人。用传统或曰当代去界定其创作都不恰当。虽然两位艺术家分别举办过数次个展、并广泛参与联展群展,多得业界赞誉,此二人却未曾有意躺在功劳簿上固步自封。

这多少得益于其学者身份——楼森华多年来致力于古家具、器物收藏以及画论研究,王唯山则沉浸于中西方比较哲学、书法与艺术思想史研究。

作为被传统及当代艺术界公认的“通能者”,楼森华的艺术创作所涉种类之众令人目不暇给,有国画、书法、油画、装置、影像等诸种。亦或是诸多才能迷惑了大众对楼氏的认知,许多人竟无法相信,楼森华单就中国画一项,便精山水、人物以及花鸟。而本次单选水墨花卉做个展,也需要相当的克制。人人皆知才华是个好东西,但不宜一次性流露过多,特别是以莳花为主题,若非有四两拨千斤的轻盈,牡丹海棠梅兰竹菊种种便易流于庸俗。

都是自然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熟悉事物,如何能通过中国式笔墨令人心服口服,既而有似是而非,似真亦幻之新鲜体意,又要暗合当下人的口味观感审美?当代人活得并不轻松,视觉碎片过分饱和,认知信息大量轰炸,即便作为创作者,身处人类灵魂的金字塔顶端,其标新立异的个性技法也随时会被效仿大军拆解轰涌湮没。一个描绘春花秋月的艺术家,如何以寸方抒情,以桃红柳绿言志?还要于幽微暗处输出自己的“野心”——那种始终不甘心迂腐沉沦,那种抗拒被流行、被所谓“权威意志”吞噬的创作信念。表面上是技术技巧,往深层看,只能是个精神问题。

对于楼森华这样各类技法烂熟于心,各种题材信手拈来的艺术家而言,想要制造一种现象,完成一次声响不小的事件,实在不是件难事。然而那条轻松的路他并不屑于走,他非要停下来,让人犹疑一下,让人在表面的直观中不自觉地完成一种视觉或曰文化符号的转译。

如果承认道不远人,那么花之道就更不远了。自然界的花常开常新,贵在丰富真实,惜于周期短,有违世人对长久概念的渴望。而楼森华笔下的花,却以一种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的着色体系,塑造了一种形而上的真实性,以此逼近永恒。其笔下游离于素描白描、又不全落脚于写意的万分之一的不似,恰恰构建了一种联通主客体的氛围,形成了一种此间必定有我又何尝不能无我的气格。不必讨好就避免了流于轻滑,当然主观上更杜绝文人式的刻意沉重,观者要溅泪惊心全都随意,要附会为作者的孤高傲骨浊世洪流中独善其身,也无甚关系。他只是看见了这一朵或那一丛,以一个画家的专业素养不经意地落墨成昙。看似轻描淡写,背后隐藏起的却是高度的创作自觉和经年累月的储备。毕竟,举重若轻说来轻松,真操作起来却需非凡之功,偷不得一点懒,取不得一点巧,也更不能没有一点悟性。

以此纵观王唯山的创作历程,更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常熟王氏,在成为一名视觉策展学博士前,可谓熬过了近半生苦行。年轻如斯,却把自己行走成了一个当代贾岛式的艺术家,王唯山的书法创作一开始就具备了高度自觉性,时代追逐什么,他偏要远离什么。这个以西方雕塑起始作为最初艺术训练的书家,自进入书法起,就带有观念先行的意味。这个观念远离流行而接近书写的本源。王唯山一边思考一边书写,曾经每一笔都可谓有备而来,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他把自己放在一个架空的历史坐标中,以一己之力去判断和延伸这个庞大复杂的艺术样式,去承接历史,并不停地在潮流中延宕反复,同时又被书写的哲学“束缚”,短期内一旦遇到问题,便容易受到阻滞而产生顿挫感。而其价值的发生也正在于此。中国万千书家中,他恰恰可能是那一万零一个。书法可以是他安身立命的工具,也可以不是。其不同阶段的迷惘以及不管不顾的探索,全出于对这门艺术的真诚,也塑造了他在书写上难能可贵的个人气质。

在此前数年的创作中,王唯山曾经选取过一些时下通俗的语词作为书写内容。在其更为擅长的隶书创作中,也对形式感进行了一些极具当代性的视觉处理。彼时在其观念中,让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走近时人,是书家的一种使命。当年的尝试不可谓不成功,一时拥趸者众。而今天,在他忽然几乎将自己销声匿迹的年余时间里,或是受到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文字的影响,他终于放弃了那曾让自己在年轻人中广受追捧的“轻盈”,重回到“传统”的深渊,根本性地承认了书写内容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艺术家真正成熟的标志,当一切短暂的、直导成功的时代性追逐被自我无视,面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他就找到了他自己,于是这次个展中的作品,具备了一种缓慢的气质,放弃了云烟过眼般的所谓“时代气息”,因而达成了一种凝重的永恒。

更为大胆的是,他放弃了曾经的技术层面的着意表现,放弃思考内容,放弃语言过程,因而在语言断崖中,找到了一种类似匠人的“制作”感。也正因为舍弃了思考的介入,舍弃了此前强烈的目的性,也抵达了一种尘归尘、土归土的境地。曾经的焦虑感自然而然地被稀释瓦解,年届不惑时,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法门,表面上只是通向书法领域某种风格的界定,内里却是万取一收的自信淡然。在这重意义上而言,王氏所有耽于忧虑的付出,如今都有了回报。尘埃一旦落定,罗马即将建起。

楼森华与王唯山同为栖居于“中国艺术帝国”转塘镇的艺术家,素日交情颇深,虽为两代从艺者,却于精神内核上有惺惺相惜之感。如果说中国还有一个士大夫阶层,纵个中高士凤毛麟角,楼森华与王唯山必居其二。其皆不屑立于喧嚣闹市去表演去展露,只求自然生长之真。也都曾无限逼近某个核心圈,却又自觉地慢慢地退后了。一条路看似被自己切断,然而再回头时,更好的艺术就从矛盾中发生了。

没有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能够不经历过撕裂之痛与沉寂之孤独而一帆风顺抵达彼岸。此二人数十年的前行、阻隔、甚至有意识地停顿乃至搁置,皆是在自我创作的语言困境或曰心灵困境中的一种自觉突围。也正是对跳出一个固定的、相对封闭的艺术范式的尝试。从这种意义上而言,楼森华与王唯山联合举办此次双个展,不啻为为所有立足传统,放眼今后的当下创作者,寻找一条共同的出路。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点击查看
昵称 验证码

野生于江苏沛县,祖上是北平的贵族,民国初年,顺京杭... [详细]

袁志山,194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6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详细]

井士剑,1960年生于辽宁黑山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详细]

“与艺术共生”是阆风艺术一贯追求的理念,也是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原则[详细]

奥赛画廊具有八年油画收藏经验,加之专家和收藏家等的帮助,兼容并蓄,坚持专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