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邮箱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雅昌上海-世博 > 展览 > 正在展出 > 正文

原始码·追痕

城市上海 - 上海
地点上海九亭博安路288号A107空间
时间2021-05-02~2021-05-11
开幕2021-05-02 13:30
原始码·追痕,共39点击查看组图

倪卫华《追痕》

向着未来的“原始码”艺术

“原始码”(original code)可以理解为源代码或原始代码,但又有很大不同,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共享共创平台,后者强调全球化时代技术的互动与共享,并由此创生高新的DIY产品和传播。

而“原始码”是人类进入后物欲时代,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达到饱和的临界点后,一个更大的思想原型实验和社会实践平台。

“原始码平台”与互联网时代的“创客共享平台”有很多相似点,比如都具有虚拟性; 都是在近乎零成本的开放空间内聚集各类学者、艺术家、民间大神;高科技被去神秘化; 艺术和设计不必然依赖昂贵的设备,而可以在一个充斥着廉价回收机件、免费的软硬件空间进行。

不同点在于,“原始码平台”的DIY契机并不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相反它是反商业的。

“原始码平台”是人类工商业文明发展到后物欲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更接近思想模型实验,参与的人群中除了知识精英,还包容了更多社会边缘人群:比如失业者、残疾人士、精神疾患人士等……。

更纯粹,纯粹到不像一个作品或产品,更接近生活原型(或生命原型)的原始动机。

所以,就叫原始码。

当然原始码的概念范畴和包容性更大,囊括了后者所有内容。

原始码具有开放社群活动之特性:社群导向、生活(生命)原型甚於成品、顛覆传统工业化集成科技、观众作为主要贡献者大于作者等,是具有“社会赋权力量”的集体匿名创造,挑战着传统创意生产者的唯一性与原创性。

有点像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当年提倡的社会雕塑,“人人都是艺术家”,提倡艺术的观念延伸可以塑造社会与环境,让艺术创造从第一人称解放出来,成为匿名的“大他者“。

倪卫华是具有实验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的当代艺术家,他自1990年代初创作《连续扩散事态——红盒、 招贴》,红盒打印的文字是计算机乱码文字。

1993年的行为“连续扩散事态(招贴)”,将经过电脑程序乱码处理的文字招贴与中医性病小广告并置,虽然招贴的形式相同,但这种失语文字在性病梅毒广告的对比反衬之下,能指变得好像有意义而神秘起来。作品中使用的乱码文字是一种失语状态的超级能指,是商业文化环境中人的生活原型和都市欲望原型的原始码。

90年代中期,以《美术:词与物的合法化在场》 探讨了艺术的边界,从波普的角度将“美术”这个词语进行了商业神圣化的放大和抛光。

1998年至今,他通过影像(摄影与摄像)创作,以独特的视角聚焦公共领域关键词“发展与和谐”和公共空间“风景墙”,从而实现他跨文化艺术实验的创作转型。

2018年起,发起户外行动作品《追痕》系列,聚焦城市废墟景观,“追痕”以不作为、不创造意义的原始码表现形式,强化了废墟空间的神圣和尊严,成为当代中国“艺术介入社会”的又一实验性的案例。

倪卫华这些在反讽与神圣之间闪烁其辞以至于失语的作品,都具有原始码艺术的基本特征。“追痕”艺术行为是这种原始码艺术用于社会实践的典型作品,这件作品还有后物欲时代作品所特有的反商业、去商品化、低成本、高效率、共享平台等特征,具有未来性和无限延展性。

“追痕”行为的社会赋权创作,还是生命符号学意义上的原始码。“追痕”也不是涂鸦艺术,因为“追痕”不创造意义,“追痕”只追随和强化废墟的迹象符号本身。

“追痕”是用参与者“绘画的身体”对墙体迹象符号的取框、反转、硬化处理的“拍摄行为”,而这个相机正是人的身体本身。

在常人的理解中,艺术家的创造被赋予神性,而艺术家非神性的日常生活,也因为大众的好奇和窥视,亦成为其作品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倪卫华的“追痕”艺术是对艺术家创作中“神性”的解构和再赋权行为。零绘画基础的各阶层人群,在参与“追痕艺术”的过程中,都变得像艺术家一样富有创造力。

“追痕艺术”的产生源自倪卫华对自己作品的不断解构,这个自我解构正在无限递进,如今“追痕”艺术的参与者累计已达七百人,参与形式也递进到艺术家本人不在现场的“追痕4.0”模式。

“追痕”解构了艺术家的创造,重构了废墟空间对于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意义。

这个解构不但没有摧毁城市废墟和艺术神话本身,相反“追痕”是神圣的废墟景观,废墟墙在贴上了“追痕补丁”后,像被打了鸡血一样,被赋予它应有的尊严,一下子变得庄严神圣起来。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神圣性正随着真理的减少和幻想的增加而上升,所以,最高级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

“追痕”是一种具有生命原始码的拓扑游戏方式,是对城市物理空间和文化时间的双重拓朴。它的魅力在于解构的过程中,在上海有这样一群有活力的年轻人,与倪卫华一起共享这个艺术思想生成的快感……。

“追痕”打破了人们对城市废墟空间的固有印象,废墟不再是已经消逝的过去。

相反,废墟通过强化自身符号成为特殊的原始码模型,“追痕补丁”像城市空间的一个个黑洞,将都市欲望中所有的悲伤记忆与对未来的憧憬梦想,所有的人和物……都汇聚于当下的“共时性”之中。

当下是过去向未来的无限延展,所以当下是不存在的,但是当下是向未来敞开的维度。

“追痕”在社会实践的过程自然呈现和生长出来的观念,正是所有“追痕”项目参与者最感兴趣的,而这个实验性也正是本次展览最有意思的部分。(文 顾凯军)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点击查看
昵称 验证码

野生于江苏沛县,祖上是北平的贵族,民国初年,顺京杭... [详细]

袁志山,194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6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详细]

井士剑,1960年生于辽宁黑山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详细]

“与艺术共生”是阆风艺术一贯追求的理念,也是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原则[详细]

奥赛画廊具有八年油画收藏经验,加之专家和收藏家等的帮助,兼容并蓄,坚持专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