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邮箱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精品导购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雅昌上海-世博 > 展览 > 正在展出 > 正文

中庭艺术家项目王郁洋“人造月”

城市江苏 - 南京
地点南京市玄武区中山路18号徳基广场二期中庭
时间2022-09-09~2022-12-31
开幕2022-09-09
中庭艺术家项目王郁洋“人造月”,共4点击查看组图

借月之名

孙冬冬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电灯一亮,就出现一个感知的世界。电灯一灭,这一感知的世界就荡然无存。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月亮,这颗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不知被地球上的我们举目仰望了多久。唐代张若虚就曾为此发出感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人类的文明记忆中,月亮虽然被赋予过太多不同的文化意象,但相通的是,她的阴晴圆缺始终映照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亦如英语中将尘世或人间命名为月亮底下(sublunary)的界域,提示我们与人间的一切,在寰宇之中是一个整体。

所以,在艺术家王郁洋这里,月亮拥有一个辩证的形象,在他围绕“月亮”建立的一系列叙事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个抽象化的球体,同时又各具殊相--例如他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人造月》,由各式各样日光灯管组成的球体表面,看似模拟夜空中的冰轮皓月,实则包含着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历史张力。在著名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看来,人工制造的工具或者说“媒介”,都意味着人的延伸,就像电灯对于电能的应用,它消除了昼夜之别、室内与室外之别以及地上与地下之别,并且丰富多样的照明早已是现代生活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以上这些无疑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现代感官经验,甚至可以说,它就是我们身处的人工环境,而这恰好是艺术家本人思考的观念锚点。法国古生物学家勒罗伊-古汉曾说过,技术环境是人类群体通过技术物同化其环境,所制造出的一种技术化的人造外壳。与之对应的是,王郁洋的艺术从一开始就未在传统的“自然-文化”的人文主义逻辑下展开,正如《人造月》所提示的,日光灯管作为一种技术物,它的一端与现代化的技术环境相连,另一端连接着一个艺术世界,王郁洋像极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口中的“技艺人”,在反复的形式制作中领悟存在的意义。不过在这里,生命经验与技术经验被整合在“技术-文化”的语境之中--《人造月》的光并不来自宇宙,而是被想象成来自宇宙,它实际上是对技术物的某种“抽象”,它是否是一个反语修辞,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技艺此时的目的是为了将技术物从原有的技术环境中脱离出来,使得它不再是一种功利性的代具,而是转而成为一部吸收感官,制造时间的机器。

“世界不是自然的,但必然是历史的。历史是时间,以技术物为形式的沉淀赋予我们以世界”。当德基美术馆决定在公共区域演示安装《人造月》整个过程时,也就意味着作为一次排演行动,它必然会再一次激活我们关于月亮所有的文明记忆,当它被点亮时,也许会像所有的仪式一样,人群中会发出一阵欢呼,仿佛那一刻又回到了人类文明的初始,当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共聚一处,内心对于乌托邦的召唤重新降临在我们的身上,如果这是源于自然的启迪,那么媒介传来的就是一次来自远古的回声。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点击查看
昵称 验证码

野生于江苏沛县,祖上是北平的贵族,民国初年,顺京杭... [详细]

袁志山,194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6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详细]

井士剑,1960年生于辽宁黑山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详细]

“与艺术共生”是阆风艺术一贯追求的理念,也是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原则[详细]

奥赛画廊具有八年油画收藏经验,加之专家和收藏家等的帮助,兼容并蓄,坚持专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