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新闻正文

【雅昌专稿】邹英姿:用刺绣展现心中最温情的一面

2016-11-30 11:32:29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房卫

  在邹英姿的儿时记忆里,“刺绣”是母亲针下戏耍螳螂的小猫;是莲叶下游曳的金鱼;是母亲坐在初冬的阳光里纳鞋底的密集针脚;“刺绣”是生活,是赖以养家的技艺。很多年以后,当邹英姿用“滴滴绣针法”将中国敦煌壁画、佛造像和遗书的高古之美展现在世人面前时,赢得了无数的惊叹和赞誉。

  六岁伊始,像大多数当地姑娘一样,邹英姿便拿起了绣花针,随母亲学习刺绣,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技艺的底子。但她不满足于仅仅是继承传统工艺,总想着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心底。当邹英姿试着把母亲纳鞋底的针法应用到刺绣上,绣制出了另一种视觉效果,开创了“邹氏滴滴绣”针法,成为首个刺绣针法国家发明专利。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时,妈妈都会给我们做一双千层纳底鞋。用的是传统的接针法,但母亲为了让针脚更好看些,就把它绣成螺旋状,针脚短而且密,鞋踩在松松的泥土上,会留下一串密密针脚印迹,我对这种印迹非常痴迷”。邹英姿告诉雅昌艺术网,因为针脚短,丝线本身的折光度大大减弱,敛光的效果更适宜表现敦煌壁画等苍古、沉雄的题材,这种针法拥有了区别于现有技法之后全新的质地美。“滴滴绣”这一名称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邹英姿常被生活中的点滴所感动,一幅幅原创的刺绣作品在她的针线下自然生成。在漆黑的莫高窟中,跟着引导员打着手电,当光束映照在佛像脸上,她看见佛对着她微笑,慈祥而又神秘。她感到了亘古的爱和包容,《敦煌系列》遂应运而生;她从暮秋的江南走过,旧时民居斑驳沧桑的围墙让她心驰神往,作品《冬至》就得以呈现;她临窗听雨,发现一夜春雨过后,树抽出了新芽,她欣喜地奔到绣架前,作品《喜雨》便随心而至……

  邹英姿说,“我要把自己心中最温情的一面挖掘出来,刺绣才会有温度。”

  雅昌艺术网:邹英姿老师你好,敦煌石窟的壁画、佛像、残卷是你近年的代表作,图案均是以自己的观察角度所得,滴滴针法则演绎了文明遗迹的斑驳感,作品蕴含强烈的中国韵味,区别于一般性的绣品图式,又不失当代性。创作《敦煌系列》的灵感是怎么来的?

  邹英姿:旧时,镇湖的女孩几岁就开始学绣,刺绣是女红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女子傍身养家的技艺。女子倘若不会刺绣,或是绣得不好,在我们这是嫁不出去的。我和镇湖绝大多数绣娘一样,都是从小跟着母亲学绣。二十多年前,镇湖是极其闭塞的地区,交通不便,绣娘的一生几乎都与刺绣为伴,绣娘没有机会走出去接受高等教育,见识更多的艺术形态。

  这些年,除了做刺绣,我用了很多时间到各处去看展览,在同行看来有些”不务正业”,但我觉得见识很重要,因为艺术具有共通性,能给我们带来思维启迪。我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想去实地寻觅那些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不在绣架前的时间,我常去敦煌、大足等地采风,去探访各地的博物馆,感受并记录古代文明中令自己感动的瞬间。

《阿难》

《敦煌观音像》2

《月华》

  《敦煌系列》当中有一幅残佛的绣像,一部分笼罩在黑暗的背景中,局部被灯光照亮。当我跟着灯,进入洞窟后见到了这样的真实景象,因此印象特别深刻,佛像虽然残破,却在石窟中屹立了千年,让我们可以观想古代文明的博大气象。回来之后,我就根据敦煌学的资料重新整理,挖掘,从各个角度反复思考,于是创作了这幅作品。

  雅昌艺术网:敦煌汉简、楼兰书法残卷也变成了你创作的题材,你似乎对气质高古的物象十分心醉。如同佛像一样,残卷虽然残破,在你的作品中亦有一种特殊的美。

  邹英姿:经卷虽然残破,当时却凝聚着中国最古老、最真实的文化,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当我们面对这些经卷时,怎能不肃然起敬?我们对自己的文明不够珍视,古今战祸和肆意破坏导致了很多文明遗迹的失落,而我觉得很惋惜,艺人应该把心中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就绣了样的作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美感同时,也引起对文明失落的反思。

《汉代拓片》

  雅昌艺术网:《鸣沙山系列》和《太湖水系列》是比较抽象化的,仅仅绣了寥寥几百针,用轮廓来勾勒意象,让观众去想象,还有《喜雨》,仅用单色的线条构成,这是一组具有实验性精神的作品吗?请说一说其创作背景。

  邹英姿:《敦煌系列》、《汉简系列》,还有《鸣沙山》、《太湖水》,都是比较实验性的作品。

  我特别钟情于冬暮和初春交汇的季节,每逢那个时候,我就拿起画架或是相机,去湖边写生和拍摄。当我枕窗听雨,雨声中有诗,在雨中似乎听得见树枝抽出了嫩芽,《喜雨》这一组就是这样出现的。

  我还发现另外一个元素,即是画面中的声音性。刺绣和油画、雕塑的表现性一样,是视觉上的。但音乐则更能浸润我们的灵魂,《翠江南》这件作品就试图带入音乐感,单色的丝线排布比较自由,并不是全然写生,我想绣出一种欢快的律动感,由此来抒发生命勃发时的喜悦情绪。

《翠江南》

  江南每一个季节都是有诗意的,是非常吸引我的,深秋时节,我发现荷塘里的莲蓬枯萎了,它们“垂着头”,摇晃着脑袋,有如古刹屋檐上的风铃,又好像古寺里钟楼上的大铁钟,时时发出低沉悦耳的声响,一个小蜘蛛在枯荷上结网,给画面带来了生命的迹象。我拍下了这些小景,后来成为了《蛛儿与莲儿》等作品的灵感。

  有一次新雪初霁,我像孩子一样奔跑在雪地里,红色的围巾倏然落在了雪中,它掉落、折叠姿态非常自然,鲜红和洁白形成了对比,我忽然发现这一景很美,便创作了《红言》。

《红言》

  《鸣沙山系列》是我在站在敦煌的沙丘上,看见史前吹过的风沙,漫无边际,一轮晓月静悬于夜空中,种种意象勾起了我对历史的追问,千年前是否也如同今夜一般?所以作品有感而发,只勾勒了一个简单的线条,留下瞬间的印象,给读者去自由观想。《太湖水系列》已是如此,全部采用暖灰调子,我爱这种颜色。

《鸣沙山系列》

《鸣沙山系列》

  雅昌艺术网:《冬至》是你去年创作的又一件巨幅作品,绣制江南人家的院落利用了透视法的原理,照成了视觉的纵深感。

  邹英姿:《冬至》也是一件原创性的作品,苏州的老墙有着沧桑的、灰蒙蒙的感觉,它见证过人世变革,笃定优雅。苏州人家的老墙壁也是我最初的记忆,印象里,儿时我常去马山郁舍的外婆家小住。外婆家在当时算是大户人家了,房子有好几进,阳光落地长窗中照射进来,那光影斑驳,妙趣非凡。

  我喜欢小猫小狗,两三分钟就能画出一个画稿。《冬至》这件作品完成初稿后,我觉得画面还不够生动,遂在墙脊上增加了一只小猫。我是爱猫之人,很多朋友看见了这件作品,以为画中的小猫就是我家的“皮蛋”(邹英姿的猫的名字),但其实并不是的,那是我原来收留的流浪猫叫“花妞”。《冬至》开绣那天,它在我的镜头中出现了一下,后来它就再也不曾回来了,我想,花妞或许就是为了帮我完成《冬至》而来到我身边的吧。

(请横向观看)

《冬至》

  雅昌艺术网:在今年的苏州刺绣艺术节上,你展示了最新的作品,例如《姑苏人家》,也是用简笔的方式,具有江南印象的木框中只点缀了几片新竹,或两只小蝴蝶,这种简淡的意象和立体呈现的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邹英姿: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我有幸生长在这天堂里,苏州有世界闻名的园林、昆曲,更有我喜欢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石板路和濛濛烟雨,因此我认为双面绣的展示要有江南的个性。

  在前年创作《冬至》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问题,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否能在一种立体的状态下呈现呢?于是我到处去拜访游历,感受苏州不同季节的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炎炎夏日,我在大街小巷里穿行。到今年春节,我才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元素,就是苏州建筑的硬山顶跟卷棚顶。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在脑中呈现,我请来木匠师傅商量,如何去克服一些操作上的难题。

  这一想法实践起来其实挺辛苦的,但自己很开心,木框内要绣什么东西一度让我纠结,只好把自己放空,再去捕捉内心真正的想法,仔细琢磨,再在稿子上画出来。原本,我不太会画其中的小壁虎,我就想方设法,吸引真正的小壁虎,观察它的姿态。

  《姑苏人家》是我第一次设计立体作品,和之前的作品《冬至》的主题吻合,尽管看上去还比较青涩,但对于自己来说,已经努力了,这算是达成了自己的一个想法。

《姑苏人家》系列

《姑苏人家》

《姑苏人家》局部

  雅昌艺术网:今年还创作了哪些新作品?

  邹英姿:另外我今年还绣制了书法《悲欣交集》,这是弘一法师的绝笔书,1942年,弘一法师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享年六十三岁,弥留之际,还写了“悲欣交集”四字, 一面欣庆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愍众生的苦恼。这末后一句,真有说不尽的“香光庄严”。它写下的,并不只是字了,而是生命枯荣的状态。我把这几个绣出来,以感念弘一先师。

《悲欣交集》

  雅昌艺术网:你明后年有怎样的创作规划?

  邹英姿:“滴滴绣”有可能会贯穿我整个刺绣生涯,我觉得滴滴绣是一种技法,但技法是为了内容而服务的,所以内容会经常变革,无论江南还是塞北,我并不去刻意控制,自己对美的追求也控制不了。目前的作品画上了句号,我正考虑新的切入点,作为实验的形式。

  画家用画笔去临摹,我用针线去临摹,学习古人是一条必经之路,用针线临摹也是一种必须。对于刺绣,我对哪一个题材感兴趣,就要去尝试。十年前,我的规划是绣敦煌艺术,现在的作品都是实验性的,我好不容易找到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东西,找到了刺绣表达的合理方式,自然难以割舍。

  曾有一些专家认为刺绣的技法并不重要,但我觉得必须要有技法,只是有些时候技法太娴熟了,反而会遮蔽了艺术本身。其实有时候,看上去拙拙的东西才最美。

  华夏文明是苏绣题材创新的源头和宝库,刺绣源于中国文化,古老的工艺美术的新生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充分挖掘与认识。从宋代起,苏绣就以生动逼真的质感、玲珑活泼的姿态、精美细致的绣工而驰名于世。清末到现代,更有沈寿、杨守玉、任嘒闲、顾文霞、朱凤等许许多多的前辈大师像高山一样矗立在我们的前面。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很远的差距,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文化,继承传统,才能创造魅力四射的新品。我要向古人学习、向经典学习、向自然学习、向当代的大师学习、向身边的年轻人学习。刺绣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但艺术家的境界并非人人能及,要想臻于艺术的高境界,有所收获,就需要继续努力,路漫漫其修远。

  我在路上,我在学习,学习永无止境。

  雅昌艺术网:谢谢。

(责任编辑:房卫)

1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