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德国有着各自的悠久历史,两国在文化性格方面也都有崇尚哲学思考,探寻人生和宇宙终极意义的形而上倾向。德国人热爱中国的儒、道、释学说,中国人也喜欢研读歌德、黑格尔和尼采,自中国的晚清时代以来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多,时至今日中德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稳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热情。此次荻原美术馆的中德当代艺术展是10位艺术家跨越时空的交集,尽管文化背景有着显著差异,但艺术家们的观念与视觉创造却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共同的道路,这是一次非具象的形而上之旅程。
德国的现代艺术肇始于19世纪末的柏林分离派,经历了20世纪初表现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洗礼后开始了抽象主义探索,并在二战结束后收获了丰硕成果。本次展览中的5位德国艺术家以几何抽象的语言方式从各不相同的出发点探讨色彩、平面和空间的复杂关系,画面上充盈着理性主义的思辨氛围。
中国的抽象艺术起步于1980年代初,在“八五新潮”的助推下于1990年代逐步走向成熟,结合了本土文化基因之后的非具象视觉艺术创造,如今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中的5位中国艺术家尽管风格差异很大,但都在各自的风格中显露出中华文明的底色,作品带有明确的东方韵味。
抽象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世界艺术史上的杰出成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极致,是艺术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张扬。没有抽象艺术,也就没有了观念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抽象艺术其实就是整个当代艺术理论的基石。自抽象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抽象艺术家们以风格各异的作品共同开拓出形而上的伟大视觉道路。尽管抽象主义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流派已经进入了历史,但抽象作为视觉艺术的基本语汇,与具象、表现一起,仍然是今日当代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
对艺术家们来说,形而上之旅程是漫长悠远且充满挑战的;对于观看者们来说,当代艺术的创新精神是极具启示意义的。我相信,荻原美术馆的这次展览必将在中德艺术的对话中书写出全新的篇章。
策展人 /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