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画廊三十年:传统真要让位于当代?
2012-02-16 20:49:02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今天的杭州劳动路聚集了很多画店
相关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画廊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浮浮沉沉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杭州画廊业经历了萌芽、兴盛、衰落多个阶段,现在来到了另一个关口:曾经辉煌的传统画廊现在倍感落寞,曾经满怀理想的新型画廊至今壮志未酬,他们的未来将在哪里?在这个或将对杭州画廊未来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时刻,本文试图以时间为脉络梳理杭州画廊业发展的历程,并通过大量的调研呈现目前杭州画廊生存现状,希望这种对业态的回顾、梳理、展望、分析能引起更多人对杭州画廊的关注和思考,也期待杭州画廊早日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九十年代 旅游经济催生画店
杭州的画廊,目前大多集中在中国美院附近的劳动路、吴山广场、四宜路,若把古玩城、花鸟城以及社区里的画廊全算在内,大约有两百来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挂着“画廊”头衔的画店,他们仅以买卖字画、装饰画、行画、或者经营画框画材为生,多集中在劳动路;二是传统型画廊,他们代理有知名度的中国画家,并且定期为艺术家做展览、出版画册,比如老牌画廊山海星云;第三类画廊主要做学院派油画和当代艺术,他们代理中青年艺术家,成立时间不长,却是杭州画廊最活跃的新生力量。这三种画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在杭州美术界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说各领风骚数十年。
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经济形势逐步升温,杭州出现了不少字画店、古玩店、文物公司,他们集中在西湖周边,沿袭了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艺术品行业经营模式,以买卖古玩字画为生,偶尔也出售当代画家的作品。严格说来他们还不算画廊,只能说是画店,他们的功能和意义是让艺术品得以在市场上保持流通。
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很多从台湾、东南亚来的游客蜂拥而至。台湾处在经济发展的巅峰,“不差钱”的游客们来到杭州,除了欣赏旖旎的西湖风光,还要做一件重要事情:从画廊买几张画带回去。“那时候,这种做法被他们认为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杭州市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秘书长季维辛回忆道。于是,一大批的画店挂着“某某画廊”的牌匾应运而生,杭州画廊与旅游经济捆绑在了一起,旅游团甚至和与画廊合作,带客人买画并从中提取佣金。“但是那个时候销路最好的还是行画,有专门的艺术村在做这类行画,画师流水作业批量生产,对于画廊来说,这类画进价便宜,几十块成本的画可以卖几百块。美院教授的作品在当时反而销路不畅。”季维辛接着说。“但是这种画廊多是外地人开的,他们赚到钱之后,也就迅速销声匿迹了。”这是杭州“画廊”经历的第一个春天。
传统画廊:从黄金时代到“两送”时期
经过漫长的发酵期,大约2001年前后,杭州画廊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大好时光。“那时候大家见面脸上都挂着笑,画廊手里只要有画很快就能卖出去,画的价格也涨得厉害,上半年一万块一张的画,下半年就能翻一番。”浙江艺术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席挺军回忆当时的情境,也忍不住笑起来。浙江当代书画家尤其是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们的作品一夜之间变成抢手货,短短几年这些画家的价格从几千涨到数万一平尺。疯狂的行情之下,新的画廊也纷纷落户南山路,与中国美院比邻而居。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失去理智的繁荣必然将对未来造成伤害,”席挺军说:“自2004年薛蛮子拍后拒付款一事之后,整个行业变得不景气了,画廊从06年开始一直调整到现在,情况一年比一年差,日子并不很好过。”
2005至2006年,西湖围湖改造导致南山路地价房价上涨,实力雄厚的酒吧、餐饮纷纷进驻,老牌画廊则开始逐批撤离南山路,迁往租金更便宜的地段,从与美院同一条街搬到了美院的后面。填不饱肚子的行情之下,杭州的画廊只有通过参与拍卖或者以其他的产业收入勉强维持画廊的运转,坚持不下去的画廊只能关门或转行,一蹶不振的情况持续到今天。
1996年成立的老牌画廊“山海星云”能存活下来,而且依然基本保持着画廊的姿态,已经是个奇迹了。曾经活跃的山海星云在过去的一年没有举办展览,画廊主人俪文龙谈起,由于画廊没人来买画,2009至2011年这几年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拍卖上,在市场的潮起潮落中搏杀,这样才能将画廊维持下去。“去年下半年艺术市场开始调整,今年我可能要多想想画廊的事情了,等天气热起来,准备做一个童中焘老师的收藏展。”
山海星云在画廊业萧条时期开源节流减少展览、转战拍卖的做法实际上也是目前仍存在着的大多数传统书画类画廊的生存之道。“我常说,杭州画廊现在处在两送时期,送拍和送礼。有的画廊一个月卖一两张画,怎么生存?只能去拍卖会买进卖出。还有就是礼品市场,但是今年春节,很多画廊老板都反应,连送礼的都不到画廊买画了,估计年前都去拍卖会买完了。”席挺军说。“画廊没办法再做下去,很多人只能选择放弃。我们协会的会员以前还有90多家,现在只有70多家了。”
快门摄影画廊
2005年后 当代艺术、油画类画廊崛起
在传统画廊逐渐萎缩的同时,另一批新型的画廊在2005年前后陆续进场,他们力推中青年艺术家,主要经营当代艺术和油画。事实上,这一批画廊的成立恰好是与当代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崛起同步的,三尚、人可艺术、经典1号、秀空间、瀚阳艺术、方向艺术、大瀚画廊、西溪艺德……他们为杭州画廊业注入了新的生命。
成立于2005年的三尚艺术坐落于吴山脚下,2005~2007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它的黄金时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三尚的生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2009年三尚转型成浙江三尚当代美术馆,这几年,这所民营美术馆基本依赖“以前的积淀”维持运转,还好场地是买下来的,为美术馆节省了大笔开支。三尚艺术总监陈子劲接受采访时呼吁政府、基金和民间给予美术馆更多的支持。
大瀚画廊自2006年成立至今一直以挖掘和培育有潜力的青年油画家为宗旨,除了一年一届的“薪火青年油画展”,过去五年来他们有条不紊地在做签约艺术家唐勇钢的推广工作,大瀚迄今卖出唐的油画百余张。
秀空间成立于2007年,代理中青年艺术家,掌柜郑秀珍是一位性格开朗喜乐的女士,之前一直在义乌做生意,因为多年以来一直爱画藏画,于是干脆离开义乌把画廊开在吴山脚下。“秀空间的最初几年走的非常艰难,画廊一开张就赶上金融风暴,而且刚开始我的朋友对我的做法和我们的艺术家也都不理解,他们觉得‘你为什么不卖那些名家的画,现拿现卖多省事?为什么要选择既没有名气又看起来怪怪的当代艺术?‘”郑秀珍说。“我们的客户,都是从零开始培养,经过几年现在慢慢好起来了,藏家开始理解,艺术家心态也好起来。”2011年,秀空间大约销售了两三百万的画作,当然,这点微薄的收入和郑秀珍当年在义乌打拼时是没法比了,但她依然乐在其中。
人可艺术中心去年的成绩不俗,这家成立于2009年主推当代艺术的画廊坐落于庆春路和中山北路的交叉口,这里是银行街,金融机构扎堆的黄金地段。为此,人可每年需支付300多万的租金,是画廊开支的大头。即便如此,人可负责人何勇苗先生在谈到画廊运营情况时依然保持轻松愉快的口气:“去年是亏了点,但亏得不多。”何先生还说,人可所处的黄金地段给画廊带来不少生意,客户往来也方便,他对人可的未来充满信心,对浙江的当代艺术市场非常看好,还兴奋地透露今年上半年将举办一个草间弥生、荒木经惟和中国艺术家的联展。“十几年前,当代艺术在杭州可以说知音难觅,现在知音很多。”
经典一号画廊代理了不少中国美院的学院派油画家,主要经营写实油画。记者问起画廊去年的运营情况,画廊负责人毛先生说:“去年画卖得还不错,共售出七八十张画,成交一千多万,是历年来卖画的最好成绩。”他还感概“油画市场是越来越好,现在关注的人多起来了。”经典一号主要运营成本是展览、出版、房租三大块。“去年我们一共做了10个个展,每个展览投入在四五十万,出版油画书投资了500多万,另外还耗资180万举办了‘三江两岸’活动。”毛先生表示,画廊现在靠卖画经营还是有点吃力,他们现在依然需要靠出版美术基础教学教材赚钱来补贴画廊。
瀚阳艺术中心2006年年末落户劳动路,一直致力于挖掘和推广有潜质的新锐艺术家,成立之后的两三年内为其代理的十位青年艺术家举办了多次展览,给沉闷的劳动路带来不少生气。2010年随着黄龙饭店西湖山水文化艺术长廊项目的立项,瀚阳迁往这所五星级酒店,依然着眼于培育优秀青年艺术家,一个月推出一次展览。新的运营模式实施一年多下来,瀚阳负责人冯黎敏很欣慰地说他们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去年上半年是纯投入,没有人买画,我们很纠结,下半年才开始慢慢有盈利。我们在黄龙饭店这个平台认识了一些新的收藏家,我们跟艺术家关系也都非常好,大家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样非常愉快。现在画廊走上了一个轨道,越来越轻松了。”
与传统的书画类画廊相比,新一代画廊在许多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因为着眼于尚在成长期的中青年艺术家,而并不依赖于功成名就的艺术名家,所以画廊在作品的价格上有更多的利润空间;因为从零开始培养收藏家,而不受制于礼品市场,所以他们也就摆脱了传统画廊因“税收制度局限开不了发票”导致客户流失的困扰。
“杭州画廊发廊发展到现在处在一个节骨眼上,处理得好就上一个台阶,处理不好画廊就滑下去了。”席挺军说。“怎么从根本上解决画廊业问题呢?首先要从画廊体制开始做起,把画廊和艺术品经营公司剥离开来,将画廊做为中介机构来定性,并享受相对应的税收制度;其次,画廊应该提高自己经营的档次,比方说考虑跟金融挂钩,把产品经营档次提高,借助金融,借助合作;再一个多考虑一些经营上的突破,比如配合政府做创意产业、艺术衍生品,承接政府的活动和项目,来扩大自己经营的领域,来增加新的创收点;另外,当代艺术在浙江、杭州还是处在一个洼地,没有开发,实际上这一块市场潜力很大,如果可以突破,对画廊业来说可以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可以有新的发展的空间。”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传统画廊是否真的要让位给当代艺术和油画画廊?我们尚未可知。不过我们清楚的看到,就在去年,杭州新诞生了天仁合艺、汉品艺术、快门摄影、元构等画廊,他们或瞄准当代艺术,或侧重水彩,或专攻摄影,无论前景如何,新一代的杭州画廊再也不会重走传统画廊的老路了。那么传统,在这座有着千百年文化艺术传承的城市又该如何继续呢?
(责任编辑:蔡卓)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