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买主刘益谦:学术讨论谁占理 我听谁的
2014-01-03 08:35:59《扬子晚报》
《功甫帖》拓本
《功甫帖》墨迹本
沸沸扬扬的苏富比拍品苏轼《功甫帖》的真伪之争,跨越了1314,终于在2014年新年的第一天迎来了突破。元旦当日,千呼万唤中,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一万多字的相关学术报告完整披露于媒体之上。
2013年9月,上海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以822.9万美元 (约5037万元人民币)拍下苏轼的《功甫帖》。不料,3个月后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三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向媒体透露最新研究成果,称这件《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伪本。一时,有关《功甫帖》的争议四起,是真是假,不能分辨。
1日见诸媒体的学术报告共有两篇,记者注意到,在署名方面,三人皆以个人名义发表,并无特别指明上海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身份。单国霖以“苏富比拍品《功甫帖》辨析:形体相似气韵不畅”为题,直接点明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苏轼书写有其自己的特点,“用笔方法是用散卓笔,是一种用狼毫和羊毫合一的兼毫笔,比较柔软,笔锋含墨多,肥厚处不会开叉。他执笔又偏下,手腕着案,笔呈卧势,所写字形体偏于肥扁,运笔迟缓,墨色浓稠,故而往往左边笔划显得秀拔,而右边笔划有内收之势。”单国霖指出,在细察了苏富比的拍品后,他认为这一《功甫帖》的用笔,大部分笔法较为丰润流畅,然而有些地方却显得别扭。例如“别”字,最后一竖边框线呈现不平整的波状曲线,这在苏字中是未见的。
与单国霖从书法本体的角度考证不同,另两位研究员钟银兰、凌利中则从“双钩廓填”的技法出发,认为这一《功甫帖》墨迹本钩摹自晚清鲍漱芳辑刻的《安素轩石刻》,不过,对于钩摹本制作的具体时间,“目前可能存在不同看法。”
两位研究员指出,通过对拓本和墨迹本的比对,表示“墨迹本”《功甫帖》出现了石刻“拓本”特有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以双钩轮廓为基础的‘墨迹本’,廓填时分别采用了钩填、摹写、杂以己意等多种手法,也就造成了与‘拓本’间若即若离的令人费解之现象。”
随后《功甫帖》收藏者刘益谦发表第三篇声明,他认为“研究成果”是以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个人名义发表的,且两篇文章观点不尽相同、内容也互相矛盾。他表示,单国霖研究员认为“安崎著录的可能即是此墨迹”,是主张《功甫帖》是清初以前的仿本;而钟银兰、凌利中研究员则坚持此帖是清末依据石刻拓本“双钩填墨”的观点,两种需要进行完全不同层面的学术论证。声明最后,刘益谦称经历了这个岁末的纷扰,已身心俱疲,其中的压力和委屈难以言表,因此保留通过各种(包括法律)途径追究责任的权利。
昨日,刘益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苏富比方面很快会根据发表的学术报告和观点,一一研究后作出回应。他强调,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自己只能做个旁观者,“学术讨论哪边占理,我听哪边的,我再来判断我这个东西最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刘益谦透露,苏富比有规定,两个以上的国家级研究员出具不同意见的报告,是可以妥善处理有问题的拍品,国内拍卖公司目前则没有这个条款,“不过,我不会因为有了这个条款,就莫名其妙去退掉,还要讲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关键是整个行业对这个报告的学术观点认不认可。”
(责任编辑:王璐)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