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靠“眼力”买古玩是投资还是消费?
2014-02-28 09:02:10《沈阳日报》
鲁园古玩市场里,每到周末都会出现一群拖着行李箱的人摆摊叫卖,这些行李箱可谓名副其实的“百宝箱”,青铜器、古玉、西洋银器、中国字画……样样俱全,但来这里闲逛的市民则连称“看不懂”,担心花了钱买来假“古董”。
花了大价钱买到假古董,是不是只能吃哑巴亏?资深收藏专家王先生表示,收藏属于特殊市场,“古玩不打假”是市场里的老规矩。与其他商品不同,它不讲究“三包”(包退、包换、包赔),也不讲究打假。这里的规矩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东西是真是假,全凭买方“眼力”判断。
真假全由卖家说了算
“这块玉是和田料的,有年头了,是辽金年代的。”在鲁园古玩市场,一位年轻女子从地摊上拿起一块玉牌,摸了摸,看了看,询问价格后,坐在摊边的摊主介绍道。出乎意料,这块玉牌只要300元,还能还价。年轻女子合计了一下,便掏钱买了。
“真假完全看不出来,反正也不贵,买来玩玩也好。”这位年轻女士说,她在这里闲逛,完全没有收藏知识,这个玉牌是真是假全听卖家说了算。但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今这类用新材料仿制的玉牌轻而易举,成本只要几毛钱,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方面做旧。
附近另一个摊位上,排列着各种式样的“古玉”,价格只要几百元。但在另一家店,差不多样子的“古玉”被单独放在柜子里,开价就上万元。店老板还拿出强光手电,教前来消费的人怎么分辨真伪。“这里的包浆非常匀称,土层渗透也很自然。”事后这名消费者告诉记者,来之前已经做了功课,但到了实际应用时还是无从下手,完全是卖家怎么说他怎么听,换家店说法又不一样,完全不知道该相信谁。
古玩交易不负责真伪
“按照消费者保护法的规定,如果是假货不是可以退货吗?”可当记者询问买完可否退货时,却遭到很多摊主的拒绝。
一位店主对记者说,“古玩一直都是考眼力和自身学识的行当,东西都是给你反复把玩过才交易的,出了问题自己就得负责。 ”资深藏家王先生介绍,这一直都是古玩行当的“行规”,很少按照普通商品交易模式进行,消费法规自然难管行规,拍卖行也是一样,事先有个拍品展示,大家都可以去看,看好之后拍进自己负责。很多人都是带着专家去的。参加过几次拍卖会的胡先生告诉记者,拍卖图册上的拍卖须知会注明,拍卖公司在尽自己能力后,不对拍品的真伪负责。
“行规”能不能替代“法规”?王先生表示,艺术品投资属于特殊行业,消费者认为上当受骗时,却往往不在消保法的保护范围。现在遇到此类问题一些人选择报警,希望按“诈骗”处理,但卖家是否构成有意诈骗,取证很难,结果往往不了了之。
吃亏上当只能自认倒霉
在这种潜规下,古玩的真假更是让人难以捉摸,多数收藏爱好者也很少去反思买假是否侵害了自己的利益,反而一心在假古玩的汪洋大海中寻宝,这其中上当的概率几乎占到全部。
其实,就算行家也经常看走眼买到假古玩。所以,赝品泛滥已成为收藏市场的一种常态。一般的情况是吃亏上当自认倒霉,只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
就目前来说,买主只能凭借自己的眼光去辨识和认定古玩的真伪和价值,并自行决定购买。在购买后如果发现是赝品,那也只能闷声吃大亏。当然,如果发现是无价之宝,卖主也不能因此赎回,因为收藏玩的就是心跳。
正因此,古玩市场具有高收益的同时也具有着高风险。近年来,利用古玩诈骗的案件有所增多,一些不法分子认为找到了保护伞,在古玩市场以低价买进赝品,再虚构古玩信息自抬身价,高价卖出,不法分子总会拿“古玩不打假”的行规来为自己辩护。
买古玩是投资,还是消费?
卖家和拍卖公司都不对藏品的真假负责,是当前古玩市场乱象丛生的最大原因。
沈阳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会员藏品交流中心主任李晓旭介绍,在古玩摊里买到赝品,圈内称之为“打眼”,就是说一个人没有眼力。古玩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能因为买到赝品而退货。一些收藏者挽回损失的办法只能是伺机再转手,这导致了赝品在收藏市场的恶性循环。
“造假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连专业人士有时都分辨不清,更别提普通市民了。”李晓旭认为,不打假是因为打不了假。“古玩这个东西不像奶粉,通过各种指标能检测出真假。古玩的鉴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威部门。”而专家也常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即使用红外线等设备,检测结果也不是很准确。
“古玩不打假,在法律上行不通。”不少古玩界人士认为,买古玩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为很难认定古玩交易是一种投资行为,还是一种消费行为,所以在法律上很难寻求保护。
设评定机构发权威声音
古玩市场潜规的存在,不利于收藏市场发展。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收藏品都“名不符实”,很多鉴定专家自身缺少文化修养和专业教育,市场亟待建立权威的评定机构还真正的艺术品“清白”。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收藏市场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具有公信力的评定机构发出的权威声音。评定机构必须有正规专家组成,通过实施认证制度,让“证出多门”变为“证出一门”,净化市场,提高市场上收藏品品质,促进收藏品市场发展。同时,还要建立相关法律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法律和信用机制对文物、艺术品鉴定行为进行制约。
另外,还要制定实施民间收藏文物鉴定人员资质考核,以及准入标准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尝试采取以考代评的方式解决鉴定人员职称和上岗资质问题,约束从业人员的鉴定行为,保证评定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古玩持有者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王璐)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